近年来,肇庆市高要区持续开展“乡村振兴 法治同行”活动,扎实推进农村法治教育基地建设,积极探索乡土文化与法治文化的互动、协同、融合,利用乡土文化拓展法治乡村建设“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新阵地。
一、以法“化人”,让古祠堂变身法治文化新学堂
高要区依托宗祠这一群众人流量多、民俗活动集中的典型乡土文化“精神家园”,开展“法律进祠堂”活动,赋予祠堂新的社会功能与文化内涵,作为法律大讲堂、培养法律明白人等基层治理的重要平台,将乡村祠堂打造成普法宣传的“大课堂”、学习法律法规的“加油站”、传播法治文化的“好窗口”。
“村民朋友们,今天我们介绍的《民法典》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高要区大湾镇禄岸村陆氏祠堂内,正在举办法治宣传进乡村活动。高要区司法局大湾司法所普法志愿者结合《民法典》(继承编)的改动和亮点,从遗产范围界定、遗嘱怎么立、遗产留给谁、遗产的处置等四方面入手,以解决突出问题为突破口和主抓手,通过“案例事例+分析点评”的方式,帮助村民更好地学习领会、贯彻落实《民法典》,吸引起了不少村民的围观。
普法志愿者在大湾镇禄岸村陆氏祠堂进行普法宣讲
据统计,该区17个乡镇共有规模较大的宗祠、祠堂、祖屋1158个。为了丰富祠堂内涵,该区充分利用祠堂内、外及周边空间,投入资金建设法治宣传栏83个,建立法治文化宣传墙56面。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婚姻法》《土地管理法》、法治廉政漫画以及乡规民约等,以宣传栏或墙报的形式直观、形象地呈现出来,进一步深化和拓展法律进祠堂工作,将全区各个老祠堂打造成为基层普法宣传和法治文化建设的新平台,促使古祠堂变身法治文化的新学堂。近三年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1036场,培训村民2.3万人次,有效为推进农村法治文化建设,营造了让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良好法治文化氛围,助力乡村振兴营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
高要区司法局与蚬岗镇委镇政府、蚬岗镇帮镇扶村工作队在富金社区符氏宗祠开展《民法典》宣讲活动
二、以人“释法”,让乡贤成为“法律明白人”
2022年,该区积极吸取“枫桥经验”“老娘舅”“六尺巷”等为代表的利用乡土文化开展调解工作的宝贵经验,利用祠堂培养163名农村“法律明白人”,引导“法律明白人”学法在祠堂,守法于言行,用法于乡邻,使一般性矛盾纠纷得到化解,农村法治社会基础进一步夯实。高要区司法局指导设立由“法律明白人”乡贤担任调解员的新桥镇“明贤”、回龙镇“信贤”个人调解工作室,将“乡贤调解”与传统人民调解工作有机融合,提升调解公信力和成功率。同时探索建立“访调对接”机制,引导“乡贤”参与信访积案化解工作,并定期对不稳定问题和“急、大、难”矛盾进行集中分析研判,推动形成源头预防、排查和化解工作合力,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形成“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新格局,以点带面、以面促优,推动“枫桥经验”落地落实。
高要区新桥镇明贤调解工作室正在调解
高要区回龙镇信贤调解工作室正在调解
三、以法“治村”,让“民主法治”的观念深入人心
高要区在开展民主法治村创建工作中,以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健全村级维稳长效机制等为重点,加大农村治理工作力度,厚植全区乡村依法治理的根基,推进法治乡村建设进程,进一步健全了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积极在乡土文化融入法治元素,用通俗易懂、寓教于乐的形式向群众普及法律知识,利用村(社区)法律顾问法律专业力量推动依法完善修改村规民约工作,让民主法治“热”在基层,“融”入生活,真正走进寻常村民百姓家。
点赞送法进村普法活动
2023年1月,高要区乐城镇社播村被司法部、民政部联合评选为第九批“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在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的过程中,该村在村(社区)法律顾问的指导下,对原有村规民约,按照依法合法的原则,结合本村实际,集中绝大多数村民的利益和愿望,经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重新修订通过了《议事决策规则》《村民大会制度》《村务公开制度》《财务公开制度》等规章制度,实行依法决策,民主管理,村民自治逐步走上法治化、规范化道路,为推动民主自治起到了积极作用。
截至目前,高要区乐城镇社播村、金渡镇大坑社区已荣获“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称号,回龙镇赤水塘社区、新桥镇赤坎村等8个村(社区)先后被确认为广东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高要全区352条村(社区)已达到省级民主法治村(社区)的标准,实现了省级民主法治村(社区)创建全覆盖。
下一步,高要区将以推进法治乡村建设为目标,探索将法治建设、平安建设、民主管理与乡土文化中传统美德、节庆民俗、古建遗存、传统技艺等相结合,打出一套提质增效的“组合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