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肇庆市司法局认真贯彻《关于加强法治乡村建设的实施意见》精神,出台肇庆市贯彻《关于加强法治乡村建设的实施意见》工作清单,确立27个项目68条工作措施,多举措汇聚依法治理正能量,“清单式”推进法治乡村建设,全面推进乡村治理高质量发展。
健全法治乡村建设工作体系,全力打造法治乡村建设的“法治共同体”
一、“党建+法治”引领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
创新实施“邻里先锋”项目,由市县两级单位派出“邻里先锋”第一书记共结对297个社区,建立308个临时党支部,组建327支“邻里先锋”工作队,共1.5万多名队员,有效发挥以“党建+法治”的引领作用,打造共建共治共享基层治理新模式,2022年以来解决问题4360个,服务90多万居民群众。
二、在全省创新开展基层法治年专项行动
率先在全市104个镇(街)建立镇级法治建设议事协调机构及其办事机构,统筹推进全市综治中心、派出法庭、派驻检察室、公安派出所、司法所等基层政法单位信息化建设,推动完善“综治中心+网格化+信息化”体系,不断增强基层统筹协调、指挥调度、化解矛盾、研判预警的综合实战能力。
三、创新“市整体统筹+县基层试点”模式
全力打造端州星湖同舟、高要“邻利乐城”等10个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试点建设,探索实施基层矛盾纠纷一门受理、一网统揽、最多跑一次“三个一”机制,在全省率先推出“一次办成一件事”智能精细化政务主题服务。
优化法治乡村建设服务供给,引导培育基层治理“法治正能量”
一、统筹全市法律服务资源,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聚焦“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建立健全市、县、镇、村四级1664个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工作站、室),整合律师、调解、法律援助、公证等法律服务资源,为群众提供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均等普惠的法律服务。
二、甄选优秀律师参加法治乡村建设,法治力量直达基层
全市1549个村(社区)共聘请290名社会律师担任村(社区)法律顾问,村(社区)法律顾问法律服务100%全覆盖。组织村(社区)法律顾问律师驻村扎寨、入户走访、上门释法,提供法律咨询、法治宣传、人民调解、法律援助、村规民约“法治体检”等法律服务,为村民群众提供“家门口”法律服务,宣传覆盖面达100%。2022年全市村(社区)法律顾问服务实现资源城乡均衡,累计提供法律服务27290件次。
三、积极发挥“法律明白人”、“学法用法示范户”示范带头作用
2022年全市培育“法律明白人”6486名并实现行政村(社区)全覆盖,认定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1280户,有示范户的行政村占比达86.8%。推动以基层干部、退休老干部、乡贤、族老等群体为主体的“法律明白人”、“学法用法示范户”积极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参与社会治理、参与信访积案化解,推动形成源头预防、排查和化解工作合力,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形成“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选树培育乡村基层法治细胞,建好村民“家门口”的“法治风景线”
一、推进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工作
大力推进法治乡村建设,深化基层法治创建,以“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建设为载体,通过典型示范,引领带动法治村居建设。按照梯队发展、层层选育的原则,指导各区县根据各村居法治创建工作实际进行分类排序,坚持培优一个,选送一个。至目前,实现省级民主法治村创建全覆盖,12条村成功创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57条村成功创建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
二、加强基层法治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推动各地因地制宜深化法治文化主题公园、法治广场、法治长廊、法治书屋、“法律之家”等基层法治文化阵地,形成特色明显的法治文化“风景线”。高要区依托宗族宗祠这一群众人流量多、民俗活动集中的典型乡土文化“精神家园”,深入开展法律进祠堂活动,赋予祠堂新的社会功能与文化内涵,将乡村祠堂打造成普法宣传的“大课堂”、学习法律法规的“加油站”、传播法治文化的“好窗口”。 三、组织法治文化基层行活动 持续开展普法志愿者法治文化基层行活动,市司法局联动各普法成员单位持续发力,每月有计划、有组织、分专题开展群众性法治宣传教育进社区、进农村,其中,2022年,组织开展法治文化基层行2107场(次),11.3万人(次)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