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你们!没想到足不出户就能顺利办理公证,你们的服务真是与时俱进!”近日,钟小姐代她在国外定居的姐姐钟女士将一面“远程技术便侨胞 公证服务暖民心”的锦旗送赠给五邑公证处。
“互联网+公证”是江门市为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司法需求作出的一项积极实践举措。江门作为知名的中国侨都,近年来,江门市司法局积极打好“侨”牌,用好“侨”力,在地方立法、公证办理、涉侨法律服务、调解纠纷矛盾等服务华侨华人的过程中不断擦亮“司+侨”的江门品牌,切实维护侨胞合法权益。
江门市委十三届十六次全会提出,深入推进“侨都赋能”工程,发挥“司+侨”“检+侨”“法+侨”的作用,建设华人华侨公共法律服务国家平台,提升“侨都”维护华侨华人合法权益功能。接下来,司法行政机关将努力开创新时代司侨合作、为侨服务的新局面新篇章,积极助推“侨都赋能”工程实施。
新拓展
华侨“零跑腿”办理公证
11月的一天,五邑公证处的微信公众号预约平台收到一个申请。原来,钟女士在国外定居,急需办理一份委托公证,用于购买国内不动产时办理签约手续。但受疫情影响,人在海外的她无法亲自回江门办理公证。五邑公证处了解当事人的需求之后,引导她使用“聚方便”在线公证受理平台,使用电子签名签署相关公证文书实现办证。公证书出具后,公证书通过邮寄送达至当事人手中,全程“零跑腿”。
“涉外公证业务作为江门市公证行业的传统业务,因疫情原因导致部分境外侨胞无法回国,影响业务办理。为保证其正常运行,我们公证处积极采取线上电子签名技术解决群众燃眉之急。”江门市公证协会会长郝炼说。
江门市作为知名侨乡,每年涉外公证约占全省五分之一。“互联网+公证”的探索实践,打破了时间和空间障碍,让常办的公证法律服务实现“网上办”“指尖办”;公证“不打烊”服务等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司法需求,为身处海外的当事人提供了优质便捷的全方位公证服务,降低了当事人办证成本,提升了涉侨业务的解决效率。
新冠疫情持续不断,今年以来,随着疫苗的推行,不少国家的入境检疫部门要求入境者必须提供经公证的《疫苗接种凭证》。为此,江门市各地公证处纷纷开通“急证通道”,缓解华侨和群众办证焦虑。截至目前,全市《疫苗接种凭证》影印件公证上千件。除了《疫苗接种凭证》影印件公证,各公证片还根据群众需要办理《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报告单》《医学检验报告单》等影印件公证,多渠道畅通华侨及群众的出国(境)之路。
新局面
设立多部涉侨地方性法规
6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赵慧湘来到台山市四九镇风景优美的望岗村,这里融合中西建筑风格的碉楼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于是,她租下来创业发展,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改造成为特色民宿,焕发新活力,既延续了华侨文化,又充分发挥了侨产的社会价值。
今年,《江门市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促进条例》列入《江门市人大常委会2021年度立法计划》。条例草案送审稿形成后,为收集和反映社情民意,拓宽公众参与立法的渠道,11月下旬,司法部门组织侨联、镇街、涉侨企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社会各界代表的调研组来到这里调研。
赵慧湘向调研组讲解活化利用侨产的做法,并期望“政府立法推动华侨华人文化资源活化利用,让更多的城里人参与其中,更好地带动华侨文化合作与交流”。
听民意,聚民智,是提高立法科学性和民主性的重要途径。随着海内外交流愈加紧密,通过立法维护侨益,既是广大华侨的期待,也是司法部门长期推动的重点。
“我们积极探索开门立法机制办法,努力把立法过程变成凝聚侨心、集中侨智、体现侨意的过程,在涉侨立法中注重听取侨胞侨眷侨属和涉侨组织团体意见。”江门市司法局工作人员表示,一直以来,江门市司法局充分发挥司法立法职能,积极回应海外侨胞对家乡历史文化的保护诉求,着力加强侨乡特色历史建筑保护工作。
2015年江门市拥有设区市立法权后,相继出台了《江门市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办法》《江门市海上丝绸之路史迹保护条例》《江门市地名管理办法》《江门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条例》《江门市新会陈皮保护条例》共5部具有侨乡特色的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进一步完善了华侨侨眷权益保护的法律制度,对华侨华人优秀文化传承发展法治化建设,为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为建设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提供了有力的制度支撑。
新探索
建立涉侨法律服务工作平台
12月9日,一场主题为“律师如何对接企业的涉外法律服务”的讲座在鹤山工业城中欧合作区举行,广东省涉外律师人才库入库律师谭洁平分享了涉外(华侨华人)法律业务知识以及外贸市场前景。谭律师通过实践案例分析,生动地向华侨华人、企业家等现场介绍如何为企业有效应对挑战、防范风险。
这场讲座是中欧合作区涉外律师团正式进驻鹤山中欧合作区涉外公共法律服务站当天,送上的一份小礼物。除开展法律知识培训、普法宣传教育外,律师团还将为侨资、涉外企业提供法律咨询、公证业务办理、纠纷化解等服务。
“这次整合多方资源成立的涉外律师团成员,都是专业过硬证书齐全的‘外语+法律’‘注册会计师+律师’复合型人才,其中3名律师持有专利代理师证书,为企业在知识产权方面提供坚实的法律保护。”江门市律师协会会长李静染表示。
中欧合作区涉外律师团是江门市涉华人华侨法律服务工作平台的一个缩影。为不断延伸扩大涉华侨华人法律服务工作站效能作用,江门市司法局指导市律师协会推进建立涉华侨华人法律服务专业委员会,进一步完善涉华侨华人法律服务律师队伍建设,鼓励发动江门市律师事务所吸引和聘用取得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律师执业资格的香港法律执业者和澳门执业律师进入江门市执业。
据介绍,目前在为华侨华人企业法律服务方面,江门市提供包括但不仅限于涉华侨华人专业法律服务、汇总发布各类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中的涉及华侨华人投资、置业、维权等方面的规定、聚焦华侨华人归国、定居、退休养老和投资企业等研发“全生命周期”系列服务产品。
新思路
创新设立涉侨调解室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海外侨胞回乡定居、参与投资创业、商贸往来等活动日益频繁,涉侨纠纷也日益增多,涉侨司法工作面临新挑战。为此,2020年,江门市在台城和端芬两镇(街)先行试点设立涉侨纠纷调解室。这既是江门市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解决涉侨纠纷的一种创新,也是切实解决侨胞侨眷纠纷调解工作“最后一公里”。
司法部门通过精心遴选,聘任有丰富基层调解工作经验同志分别担任涉侨调解室调解员,并广泛吸纳优秀律师、归侨侨眷担任人民调解员,注重发挥涉侨特邀调解员热心为侨服务、熟悉侨情民意的能动作用。
在台山涉侨调解室工作人员看来,华侨是涉侨纠纷多元化解的受益者,更是参与者、推动者。广泛吸纳归侨侨眷和各类专业人员开展多元解纷,深挖社会解纷潜力,是发展海外版“枫桥经验”的有效路径,是“发动和依靠群众”的生动实践。
台山涉侨纠纷调解室先行先试,不但保障了华侨的权益,也促进了“司+侨”工作的可持续发展。2021年,在总结试点成功工作经验后,至今,江门市又陆续推动各县(市、区)建立有46个涉侨纠纷调解工作室。其中,华侨较多的台山市、开平市已实现涉侨调解室全覆盖,其他县(市、区)也已先后建立涉侨调解室,并进一步建立完善涉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
涉侨纠纷调解室成立以来,成功调处了多宗涉侨纠纷,案件类型为交通事故赔偿纠纷、侨房纠纷、民间借贷纠纷、医疗纠纷等。在此过程中,涉侨纠纷调解室积极作为,发挥了涉侨调解室品牌的效应,树立了良好的口碑,维护了侨胞侨眷的合法权益,成为海内外华侨的贴心“和事佬”,赢得他们纷纷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