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分别审查批准了《汕头市潮汕菜特色品牌促进条例》《佛山市广府菜传承发展条例》《梅州市客家菜传承发展促进条例》《江门市侨乡广府菜传承发展条例》《潮州市潮州菜传承与产业促进条例》,意味着广东在全国首创的“1+N”省市协同立法新模式迈出了新步伐。
近年来,省人大常委会持续加强法规审查指导工作,大力探索省市区域协同立法。早在2022年,广东就在全国率先“为菜立法”,通过了《广东省粤菜发展促进条例》。这次汕头、佛山、梅州、江门、潮州五市分别迎来地方菜相关条例,形成了法规制度的合力,推动全省粤菜产业高质量发展。
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年省人大常委会还将深入开展粤港澳大湾区协同立法专题调研,对大湾区九市协同立法需求进行研究梳理,找准突破口,积极推动大湾区协同立法,并统筹利用好省级立法权、设区的市立法权以及经济特区立法权各层级立法资源,充分发挥立法对大湾区建设的引领、推动、规范和保障作用。此外,继续推动广佛轨道交通协同立法,还将着重谋划推动广州、清远两市围绕产业有序转移先行探索开展协同立法。
广东创新采用“1+N”协同立法模式护航粤菜高质量发展。图为佛山一场烹调大赛中,粤菜师傅正在比拼。南方日报记者 戴嘉信 摄
首创“1+N”机制
粤菜发展和而不同
如何既解决粤菜发展中的全省共性问题,又兼顾“广府菜”“潮州菜(潮汕菜)”“客家菜”等几大粤系地方特色风味菜的各自特点?广东省人大常委会经过认真研究谋划,在全国率先就推动地方菜发展探索“小切口”立法,决定采取“1+N”省市协同立法模式。
据了解,“1+N”模式中的“1”就是省条例,围绕粤菜人才培养、产业发展和文化传承,重点解决粤菜发展中的共性问题,将推进“粤菜师傅”工程中行之有效的政策举措固化为法规条文,弘扬发展粤菜文化,助力就业创业和乡村振兴;“N”即汕头、佛山、江门、潮州、梅州五个立法意愿较强、地域优势突出的地市瞄准粤菜分支,在省条例基础上结合地方实际制定法规解决具体问题。
省条例出台是广东“1+N”协同立法模式的“前半篇文章”,抓住粤菜在就业、产业、文化方面的三大功效,通过开展小切口立法,促进高质量就业、培育完善粤菜产业链、传承传播中华文化。《广东省粤菜发展促进条例》已于去年11月30日通过,自今年1月1日起施行。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法规审查指导处负责同志介绍,此次新鲜出炉的五个设区的市法规,则在此基础上实现省市之间的纵向协同和五市法规之间的横向协同。
例如,为加强协同,省条例规定,共同建立跨行政区划的协作机制,加强在促进地方特色风味菜发展方面的合作。5个地市在“一盘棋”下对建立协同机制进行细化。其中,《潮州市潮州菜传承与产业促进条例》从共同举办美食节、开发菜品、发掘整理特色菜文化、人才培养等方面细化了区域协作机制。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千里不同情”。粤菜分支丰富、开放包容、海纳百川,各市条例如何实现和而不同、“烹”出特色?
“五市立足本地实际,围绕突出地方特色和小切口的立法要求,因地制宜地开展制度创新,打造各具特色的地方牌,避免同质化。”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有关负责人说。其中,潮州主打“精品牌”,继承发扬“最好中华料理”的精细、精致、精彩,推动建设全域“世界美食之都”“中国美食之乡”;汕头则主打“品牌”,引导和支持潮汕菜经营者增强品牌意识、创建特色品牌,依法注册商标、域名和申请专利。
同样,佛山和江门两市虽聚焦广府菜系,但坐拥顺德“世界美食之都”独特优势的佛山着重突出“科技”“产业基地”等要素,意在培育名牌广府菜,推动广府菜产业转型,增强预制菜产业竞争力;江门则紧抓侨乡特色,面向海内外推广和销售侨乡广府菜。而梅州客家菜主打“传统牌”,注重传承保护,提升梅州客家菜的整体文化品位,由此形成“各特其特、特其所特、特特与共”的生动局面。
汕头、潮州和揭阳三市协同立法保护潮剧,开创全国文化领域地方协同立法的先河。图为姚璇秋传承潮剧精品欣赏会在广东艺术剧院举行。南方日报记者 仇敏业 摄
协同立法早有先例
同根同源“抢救”潮剧
此次省人大常委会审查批准汕头、佛山、梅州、江门、潮州五市粤菜条例并非首次协同立法。早在2021年,汕头、潮州、揭阳三市就曾携手立法“抢救”潮剧,让面临失传的地方剧种重获生机。
演出场所缺失、人才流失严重、资金投入不足……多重因素叠加之下,不少潮剧的经典剧目、表演技艺面临失传风险。通过立法保护传承潮剧发展,刻不容缓。
为保护地方剧种,汕头、潮州、揭阳三市开展区域协同立法,是广东探索区域协同立法的首个成果,也开创了全国文化领域地方协同立法的先河。三地“求同存异、凸显协同”,建立完善潮剧保护传承区域合作机制,促进潮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实现了用法治之声同“唱”一出戏。
2021年12月,《汕头市潮剧保护传承条例》《潮州市潮剧保护传承条例》《揭阳市潮剧保护传承条例》三部法规经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七次会议审查批准,实现了当年立项、当年起草、当年获得通过。
三地法规的框架结构相似,对立法目的、保护传承对象、保护原则等原则性规定基本统一。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有关负责人介绍,法规起草是以协同方式,采取一方起草,文本共享的方式,由潮州提出条例草案稿,汕头、揭阳在草案稿的基础上,结合本市实际加以补充完善。
《汕头市潮剧保护传承条例》在潮剧教育和人才培养方面明确规定,灵活采用多种渠道、不同方式引进潮剧专业人才、聘用特殊人才,合理确定薪资报酬;《潮州市潮剧保护传承条例》将潮剧文化保护传承与古城旅游相融合;《揭阳市潮剧保护传承条例》要求监管部门加强对经营性潮剧演出活动的管理,依法查处各类违法违规演出活动。
为建立完善协同立法工作机制,省人大常委会总结协同立法实践经验,2022年9月推动汕头、揭阳、潮州三市人大常委会共同签订《关于开展三市协同立法的合作协议》。这为接下来整合三市立法资源,形成“1+1+1>3”的效应打下了制度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在探索区域协同立法方面,广州与佛山也走在了前列。
广佛两市地缘相近,正逐步向全域同城化发展。2021年,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推动广州市和佛山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在全省率先签订《关于加强两市协同立法的合作协议》,广佛两市建立协同立法工作机制。另外,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审查批准了《佛山市城市轨道交通管理条例》,《广州市城市轨道交通管理条例》(修订)也已列入广州市人大常委会2023年立法工作计划中。
从地方先行到区域平衡
助力地区协调发展
从政策优惠到法律授权,从地方先行到区域平衡……区域协同立法推动区域内部各方“错位布局”和“抱团发展”。据悉,区域协同立法旨在打破行政区划的界限,就区域性公共事务展开地方立法,从而统筹协调机制整合制度资源、优化区域资源配置,助推区域协调发展。
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有关负责人指出,协同立法不仅有利于打破地域、行政壁垒,以立法推动实现共同目标,也能加快破除地方保护主义,对构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有积极意义。
今年3月27日讨论通过的《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关于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新时代地方立法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广东的区域协同立法要更加广泛密切,围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创新省市协同立法工作机制,拓宽区域协同立法的范围和领域,提高区域协同立法的质量效益。
聚焦重点领域、新兴领域立法,是广东立法工作近年来的一大亮点。今年,省人大常委会将紧扣《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粤港澳大湾区要打破区域空间距离和行政壁垒”等具体要求,深入开展粤港澳大湾区协同立法专题调研,在统一市场制度规则、畅通要素资源流动、促进跨区域基本公共服务便利共享等方面下功夫,对粤港澳大湾区九市协同立法需求进行研究梳理,找准突破口,积极推动大湾区协同立法,并统筹利用好省级立法权、设区的市立法权以及经济特区立法权各层级立法资源,充分发挥立法对大湾区建设的引领、推动、规范和保障作用。
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有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还将继续推动广佛轨道交通协同立法,在佛山出台城市轨道交通管理条例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广州修改出台相关法规。此外,围绕广东省珠三角产业向粤东粤西粤北有序转移等方面探索推进区域协同立法,着重谋划推动广州、清远两市围绕产业有序转移先行探索开展协同立法,为省级层面立法提供参考。
再者,省人大常委会还将指导各地在跨区域生态保护、流域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历史文化保护、互联互通、文化旅游资源共享等方面开展协同立法,推动形成环境保护合力,促进基本公共服务跨区域便利共享。
广东推进家政服务立法将建全省统一管理平台
家政上门“亮码” 服务结束“互评”
家政服务业是朝阳产业,既能保障城市家庭育儿养老的现实需求,又能满足进城务工人员的就业需求。近年来,广东家政服务业快速发展。目前全省从事家政服务的企业达到2.7万家,从业人员超120万人。
“优质的家政服务在哪找”“雇主对我们不信任是常事”……在家政服务业高速发展过程中,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各方合法权益有待进一步明确等问题逐渐显现。
家政服务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指数。《广东省家政服务条例》(下称《条例》)近日经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计划于今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条例》明确提出,建设全省统一的“南粤家政”综合管理服务平台,为按照规定录入信息的家政服务机构和家政服务人员生成“家政服务码”。
鼓励家政服务机构和从业者向消费者“亮码”,让更多优质家政服务惠及千家万户,这次“小切口”立法直面的正是民生大问题。
让优质家政服务“码”上到家
“我们找工难,雇主找到合适的人也不容易,难以找到知根知底的人。”来自肇庆的王丽(化名)有多年家政服务经验。她介绍,目前不少家庭寻找家政服务人员还是靠身边亲戚朋友推荐,范围有限。
这并非个例。尽管行业发展驶上了快车道,但长期以来,家政公司以及家政从业者的信息都未实现透明公开化管理,信息互通程度有限。
如何让消费者更加便捷了解家政从业人员的服务水平?《条例》提出,广东省将依托数字政府支撑能力和移动政务服务平台,建设全省统一的“南粤家政”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建成后,平台将及时发布国家和省有关促进、规范家政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相关标准等信息,并归集家政服务机构和家政服务人员基础信息、信用信息和评价信息,同时为公众提供查询等公共服务。
值得注意的是,平台将为按照规定录入信息的家政服务机构和家政服务人员生成“家政服务码”。家政服务人员应当向消费者主动“亮码”,消费者可通过扫码查看详细信息。
《条例》还规定,广东将对家政服务机构、家政服务人员实行评价制度,探索建立家政服务消费者评价制度。家政服务机构应当建立家政服务人员服务经历、服务评价等跟踪评价档案,让家政服务人员工作质量更透明。
家政服务机构和服务人员也应知晓雇主情况。《条例》还支持家政服务机构、家政服务人员与家政服务消费者之间相互进行客观评价,为双向选择提供参考。
供需评价平台同时也是信息核查平台。在打通家政服务供需对接“最后一公里”的同时,家政人员持“码”上岗也能够将家政服务纳入规范化管理、诚信监管之中。
《条例》提出,家政服务机构应当建立方便、快捷的家政服务投诉处理机制,公开服务电话、投诉渠道等,依法处理家政服务投诉。如果违反上述规定且拒不改正的,可以处2万元以下罚款。
从业者将收获技能提升补贴
家政服务作为商品被消费,不仅要让消费者放心、省心,更要让提供服务的家政人员安心。因此,《条例》中就为家政服务从业者提供更多成长空间,更好地保障家政服务从业者合法权益等方面作出了相应规定。
冰箱消毒、新房开荒等新兴服务项目在市场上的需求正逐步增加。如今,家政服务需求正走上精准细分和不断更新的道路。当需求“撒开腿”,如何保证供给不落下?
《条例》提出,县级以上政府相关部门应当支持家政服务人员参加岗前、在岗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评价和职业技能大赛,并按照规定给予技能提升补贴。同时,支持各类院校开设家政服务相关专业,培养引进专业师资队伍,促进技能培训与学历提升相衔接。
陪伴从业者成长的家政服务机构,也将依法获得相应激励。《条例》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商务、人社等部门应当培育家政服务区域特色品牌和龙头企业,对认定为省级家政服务龙头企业的按照规定给予奖补。同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在培训就业、社会保险等方面予以员工制家政企业政策扶持。
当家政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家政从业人员合法权益难以得到保障的问题也受到广泛关注。《条例》明确作出相应规定,回应从业人员最为关切的权益保障问题。
例如,《条例》提出,家政服务消费者应当按照合同约定提供家政服务人员生活和工作条件,告知与家政服务相关的个性化需求,保证家政服务人员必要的休息时间,按时足额支付服务报酬。同时还特别提出,家政服务对象患有传染病、精神障碍或其他严重疾病,可能影响家政服务人员身心健康或工作质量的,应当如实告知家政服务机构、家政服务人员。
在企业方面,员工制家政企业应当依法为与其签订劳动合同、建立劳动关系的家政服务人员缴纳城镇职工社会保险费。
家政服务人员办居住证也有了“绿色通道”。《条例》规定,公安机关或者乡镇、街道承担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的机构,对持有家政服务码居住半年以上,并依托“南粤家政”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共享信息确认通过的家政服务人员,申请办理居住证时,可免予其提供常住地址相关证明材料。
基层撷英
云浮镇安创立“宣讲+知识竞赛+群众接访”模式
“红板凳”课堂接地气 基层宣讲出新更“走心”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以我们永丰村为例,村里成立了农村经济合作社,通过入股云浮盈科农业合作种植火龙果产业等渠道,致富路子越来越多……”近日,在云浮市云安区镇安镇永丰村,一场别开生面的全国两会精神宣讲引人注目。云安区人大代表谢梅宾,一边用“土话”宣讲全国两会精神,一边用身边的故事让群众感受生活中的真切变化。
这是云浮市云安区镇安镇把全国两会精神送到基层的一个缩影。连日来,当地通过“一场宣讲、一次知识竞赛、一次群众接访”系列活动,讲述全国两会上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好事、实事,把“热气腾腾”的宣讲送到了老百姓的心坎上。
以赛促学
点燃村民学习热情
“请问,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是什么时候召开的?”
“我知道,我知道,是1954年9月。”
日前,在镇安镇民乐村五一文化室前的广场上,人大代表和民乐村附近村民兴高采烈地开展学习全国两会知识竞答活动。村民选手使出浑身解数激烈角逐,踊跃答题,出色的表现赢得了阵阵喝彩声。
“以知识竞赛这种形式来学习全国两会精神,村民的热情比以前要更高了。”云浮市人大代表、民乐村党支部书记周伟如说。
据介绍,代表小组把知识竞赛带到人大代表联络站、带到村里群众中,这在云浮市云安区尚属首次。此次竞赛题目综合了各条战线的人大代表的履职内容以及村民关心关注的热点问题,既有全国两会重点内容,也有全国两会相关知识。
截至目前,知识竞赛活动共开展5场,覆盖镇安镇7个片区、29个网格。
以学促用
把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
群众关心什么,就围绕什么宣讲。镇安镇人大代表们在宣讲过程中不仅让群众了解国家的好政策,还把全国两会精神切实贯彻落实到了日常工作中。
“我们村的学校撤并到别的村去了,村里的学生上课有些不方便,为什么要进行乡村学校撤并呢?”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当前我区教育不均衡现象仍然存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促进教育公平和质量提升,有序推动撤并,能给乡村的学生更好的教育。”
在接待群众活动现场,代表们结合全国两会精神,向群众宣传森林防灭火、医疗保险、教育政策等知识,与群众面对面交流、心贴心沟通。对于群众反映的关于乡村学校撤并、农村交通秩序、人居环境整治等问题,参加接待活动的代表均认真记录并给予答复。对于无法现场答复的问题,代表们表示会做好相关跟进工作,确保群众的合理诉求得到落实。
“上次参加接待活动时,我们向镇人大代表反映了路灯的问题,两周后村里就装上了太阳能路灯,晚上出行安全多了!”“路灯亮起来,我们晚上回家安全感满满的。”看着刚刚装好的路灯,旺洞村村民洋溢着开心的笑容。
云安区人大代表、旺洞村党支部书记苏禄安介绍,旺洞村地处山区,村里没有大块平地,房屋零星分布在半山腰上。一到夜晚,弯曲的村道和漆黑的村庄让村民不敢轻易出门。在一次代表接待活动中,多名村民向镇人大代表反映了这一问题。
那次活动后,镇人大代表与镇相关部门及旺洞村委联系了解情况并共同商量解决办法。在多方努力下,旺洞村委利用村集体收入资金购置了70盏太阳能路灯并第一时间安装完毕,为旺洞及周边村委2000余名村民解决了夜间出行不便的难题。如今走进镇安镇旺洞村,一盏盏崭新的太阳能路灯矗立在村道两侧,明亮的灯光为夜色增添了暖意。
“代表们走到哪里,人民群众的心声就要听到哪里。”镇安镇人大主席叶石旺介绍,将代表接待群众活动与宣讲活动、知识竞赛活动同步进行是镇安镇人大的一次尝试。
去年以来,镇安镇村级人大代表联络站相继建成,但村民对联络站不熟悉,较少主动前来反映问题。今年三月,镇安镇连续开展了5场全国两会精神宣讲,将精神宣讲与代表接待群众活动相结合,形成了镇安特色的“宣讲+知识竞赛+接待群众”系列活动,进一步拉近与群众的距离。
“如今,村里的群众有问题都会来联络站找代表们商议,旺洞村的村民前两天主动向我们反映了进村村道狭窄的事,我们正在跟相关部门联系,争取早日为村民解忧。”叶石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