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不但是一座改革创新之城,更是一座法治之都!法治已成为城市政通人和的‘定心石’。”
近年来,江门先后出台了《江门市便利华侨华人投资制度专项改革试点方案》等涉侨法律法规,同时深圳国际仲裁院江门中心落地、江门与深圳蓝海法律查明和商事调解中心共建域外法律查明工作机构、海外侨胞可通过远程视频办理公证、成立江门市华侨华人离岸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等,这些都是向全球华侨华人提供法律服务的实体平台。江门市正在用法治规则和力量,形成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一流营商环境。通过一系列、成体系的良法善治,助力侨都江门的社会治理能力跃上了一个新台阶!
建立涉侨法律服务平台
华侨华人参观深圳国际仲裁院江门中心
自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以来,江门充分发挥自身“侨资源”的优势,全力推进“侨都赋能”工程,大力建设华侨华人公共法律服务国家平台,在联系和服务全球6000多万华侨华人中体现侨都担当。出台了《江门市便利华侨华人投资制度专项改革试点方案》等政策文件,主动与借鉴欧盟、港澳、深圳营商环境理念和经验,用法治规则,形成稳公平、可预期的一流营商环境。为完善国际商事纠纷解决机制,2021年5月,江门市便与深圳国际仲裁院洽谈共建深国仲江门中心。如今,走进江海区高新创智城A座17楼,一个具有全球视野的现代化国际仲裁中心展现在面前。深国仲江门中心的接待区、展厅、仲裁庭室、合议室、多功能厅、办公区等功能区一应俱全,设计理念先进。深国仲江门中心以开放的姿态,为“中国侨都”海内外530多万华侨华人与港澳台同胞提供便捷高效的国际仲裁服务。与此同时, 江门市还与深圳蓝海法律查明和商事调解中心共建域外法律查明工作机构,加强国际商事纠纷多元化解,为国际科技、经贸提供仲裁及调解服务。建立健全行业协会法人治理结构,充分发挥在规范行业秩序、开拓国际市场、应对贸易摩擦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营商环境。
去年5月,江门市五邑公证处成为外交部、司法部远程办证试点单位,是广东省5家试点公证机构之一,与65个驻外使领馆共同开展海外远程视频公证业务。该项公证服务适用的对象主要是具有中国籍的大陆地区公民,业务范围包括声明、涉房产、股权、继承类等财产事务委托等15类公证事项。海外远程视频公证服务一经推出,就受到海内外侨胞的高度关注,切实为滞留海外未能回国处理国内事务的众多海外华侨华人解决了燃眉之急,为他们节省了大量的经济和时间成本,同时免去了他们来回奔波之苦。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进一步融合发展,江门市作为大湾区重要的节点城市,经济活力持续增强,目前江门市仅澳资企业就有580多家, 涉外法律服务的空间不断拓宽。为了打造一流国际化、法治化营商环境,2022年9月,江门市首次引进粤港澳大湾区律师,在促进大湾区法律服务融合发展方面取得了新突破。
此外,江门还深入推动“侨都赋能”工程,建设华侨华人公共法律服务国家平台,着力打造特色法律服务品牌,优化服务方式,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江门市司法局积极拓宽为侨法律服务的渠道,指导江门市律师协会,成立了涉华侨华人的专业委员会;组建了专门涉侨的人民调解队伍;挂牌成立了江门市华侨华人离岸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作为向全球华侨华人提供法律服务的实体平台。积极打造了江门智慧司法的微信小程序,通过线上连接海外的华侨华人,提供手机端的远程法律服务,方便群众和华侨华人办理相关法律服务的事项。
全面推进依法治市
近年来,江门市着眼于依法行政、营商环境、社会治理,以法治引领、规范、保障城市建设,全领域保障城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推进更高水平法治政府建设,江门以自己的生动实践努力打造法治政府,让法治成为城市政通人和的“定心石”。
立法是法治的起点,良法是善治的前提。自2016年, 江门市取得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2020年7月江海区人大常委会成为“国字号”基层立法联系点。江门立法工作一路走来,已经构建起上连全国人大、下接地方群众,立足江海、覆盖江门的立法联系工作网络。
江门市先后出台《江门市海上丝绸之路史迹保护条例》《江门市新会陈皮保护条例》等10部地方性法规,起草《江门市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促进条例》《江门市侨乡广府菜传承发展条例》,探索华侨捐赠项目保护地方性立法,配合国家、省开展地理标志立法调研,为全国涉侨法规建设提供“江门经验”。从城市治理现代化到生态环境保护,从保护历史古迹到擦亮地方品牌, 江门市坚持从实际出发,突出地方特色,因地制宜,科学立法,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以高质量立法保障高质量发展。
为答好新时代法治答卷,江门深入推进法治领域改革,加强执法司法制约监督。一方面创新打造“江门市公安·法院执行协作平台”,建立健全网络化、高效化的查找被执行人和控制财产的配合执行工作机制,保障胜诉当事人及时实现权益。另一方面,上线“江门市侦查监督与协作配合平台”,在全省首次实现公安检察刑事案件的网上办理和流转,有效提升执法和监督效能。同时, 江门市还在全省率先建立败诉行政案件和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通报制度,以坚持狠抓行政应诉,强化行政权力制约监督。
不断创新社会治理
江门市不断织密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网络
近年来,江门市将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全面纳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系,推动防控体系由“部门主责”向“党政主导”转变。全市划分出2954个智慧网格,党建、政法综治、民政等各类网格整合成“一张网”,全覆盖建立党组织,全方位加强对网格内人、地、事、组织等要素管理工作。
同时,不断深化“平安义警”建设,建立“义警”队伍管理实施办法和设立江门“义警”专项经费,将治保会成员、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中小学校园等各类单位的内保人员及保安员、物业、热心志愿者等群防群治力量纳入“义警”队伍,实现统一领导、统一管理、统一职责、统一标识、统一保障,成为平安联创的重要参与力量。目前,全市已有2万多人加入了“平安义警”队伍,每个派出所都有1支常态化运作的“平安义警”队,打造多层次、多结构的群防群治体系。
除此之外,在 江门市持续深化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过程中,科技应用赋能也是其中的重要一环。江门市积极推动110与12345社会联动机制建设,增强矛盾化解“精细度”。在全省率先打通与省政务流转平台“粤省心”系统边界,充分依托12345热线统筹的全市47条部门服务专线、超过440个承办单位联合处置非警务警情,共分流非警务警情34.61万件,非警务类报警同比下降6.1%。矛盾纠纷的事项匹配转入“粤平安”由“信访超市”跟进处置,推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和闭环管理。
认真践行法治为民
送法进社区,提高普法质效
江门市要求健全公众参与重大公共决策机制,倾听群众心声、回应群众期待,更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近年来, 江门市立足侨乡实际,结合“八五”普法工作,不断探索和实践,打造侨都特色法治项目,用群众看得懂、记得住的方式,宣传普及国家宪法和各项法律法规知识,让人们真正感受到宪法和生活紧密联系,让宪法精神根植侨都大地。
江门市普法办通过设立江门市法治直播间,通过直播说法、面对面访谈等方式,聚焦广大群众及华侨华人关注的热点问题,讲解法律法规、剖析典型案例,大力倡导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理念,多角度、全方位、多元化弘扬法治精神,展现法理内涵,传递法治力量。截至目前,已开展“法治大讲堂”讲座49期、“法治政府面对面”访谈17期、“以案说法”1期,参与群众1000多万人次;“校园暴力”“禁毒知识”“华侨华人权益”等法律法规讲座参与人数均达到16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