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家事无对错,只有和不和’。你们家训也说‘孝弟宜敦也’。”“莫因些小心相违,手足以和为贵。”此前,在梅州市蕉岭县广福镇,黄某英的5个子女因家产分配纠纷,互不相让甚至大打出手。身为黄氏家族“叔公头”的黄忠铎知道这一纠纷后,在祠堂以先人的德善观教育他们。几人听了以后顿时羞愧万分、满脸通红,都表示要互相礼让。最终,原本闹得不可开交的他们,在家族长辈的调解下握手言和。
这是当地创新治理方式的一个缩影。
梅州被誉为“世界客都”,客家文化积淀深厚。近年来,梅州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将客家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推行“以文化人解事、聚合力量理事、搭建平台议事”的定分止争客家围屋工作法,巧用客家家训谣谚、“叔公头”、村民理事会等载体和主体,及时把百姓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调解员运用客家家风家训化解纠纷。受访者供图
家训谣谚贯穿调解始终
早前,在蕉岭县广福镇豪岭村,因为一个举动,原本友好相处的邻居钟某新与钟某平闹得很不愉快。原来,钟某新在两家相邻院墙过道上施工,遭到钟某平阻拦,双方怨气不断上升,甚至出现冲突、相互谩骂。
“远水唔救近火,远亲唔当近邻!”“亲戚常来往,邻里勿结怨!”在调处这起矛盾纠纷时,豪岭村调解主任钟辛亥从客家俗谚入手,动之以情、释之以法,最终使双方冰释前嫌。
以文化人解事在梅州早已变为常态。近年来,梅州聘请懂客家谣谚的调解员,通过“说唱”方式现场调解,引导当事人从内心化解怨气,比简单的说教讲法效果更加生动透彻。截至目前,梅州组建了一支熟悉客家谣谚的调解员队伍,总人数9900余人。
客家文化不仅有蕴含客家人生活方式、精神价值以及文化意识的客家山歌、童谣和谚语,还有体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家规家训。在化解矛盾促进和谐中,梅州注重发挥客家文化的熏陶作用,引导人们明辨是非、修德自律、讲信修睦。
晓以法律法规,述以祖训大义。梅州将客家家训贯穿调解始终,实现情与法结合,柔性化解矛盾纠纷:调解前,组织编写并发放“客家家训三字经”,让客家和平理念深入人心,从根源上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调解中,组织当事人重温家训和文化,引导当事人以和为贵,合理合法地处理矛盾纠纷;调解后,制作一份含有家训的调解协议,劝诫当事人履行协议勿再起争端,推动矛盾纠纷实质化解。2022年以来,梅州发放含有“客家家训三字经”等客家元素的调解宣传资料4000余份。
不仅如此,梅州各地巧用村规树立起文明“新风尚”,修订《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等,引导群众红事新办、白事简办,倡导树立文明乡风民约。“红白喜事爱节俭,家庭和睦乐融融”等一条条极具客家特色、朗朗上口的村规民约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蕉岭县广福镇法治文化长廊。受访者供图
建立“叔公头”人民调解体系
客家人常常以祖宗的善行懿德熏陶后人,以先贤的优良品格教育后人。在当地,德高望重的贤能被称为“叔公头”,他们具有群众基础好、道德威望高、信息来源广、知识水平高等优势,调解纠纷往往事半功倍。
如今,在梅州各地,无论是居民家中的家长里短,还是邻里之间的矛盾纠纷,经“叔公头”调解,基本能得到解决。
“实在太感谢你们了,因为你们的调解,解决了我们通行的大问题。”在兴宁市宁中镇竹一村,村民陈某凤激动地向调解委员会“炽昌工作室”调解员表示由衷的感谢。
此前,村民李某炎新建房屋影响陈某凤和其他村民日常出行,她向宁中司法所反映相关问题。调解委员会“炽昌工作室”在了解事情缘由后,联合镇综治办、村委会等单位进行联合调解,最终促成双方达成调解协议。
“炽昌工作室”是以张炽昌名字命名的梅州个人品牌调解工作室。作为一名司法局退休老干部,张炽昌有着30多年的调解经验,调处矛盾纠纷专业高效、有理有据、依法依规。
因为张炽昌关心各家家长里短,与大家关系密切,因而被亲切地称作“炽昌哥”。当地群众也习惯了有纠纷就找“炽昌哥”,无论大小矛盾到了他手里都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像张炽昌这样的客家“叔公头”并不少,他们充分发挥“人熟、地熟、业务熟、情况熟”的“四熟”优势,织密“本土化”调解网络,实现群众矛盾纠纷就地解。目前,梅州市已有23家个人调解工作室,同时积极吸纳农村“五老”“新乡贤”和专兼职网格员加入人民调解员队伍。
走上基层人民调解岗的,还有客家妇女。在兴宁市永和镇,当地派出所创新群防群治工作,组织留守妇女成立客家细妹志愿者服务队,与女民警、妇女干部协同做实网格化防控管理,撑起乡村治理“半边天”。成立两年左右,服务队的规模已扩大至135人。2021年—2022年,在服务队队员的参与协助下,永和派出所共调处矛盾纠纷92起,调处成功率达98.3%。
聚合力量理事,以“情义”化心结。近年来,梅州逐步建立基层“叔公头”人民调解体系,撬动德高望重的本地乡贤、刚柔相济的客家巾帼、心系故土柔情的外出商贾力量,联动共治调纷解忧,用群众方法解决群众事情。
张炽昌正在为群众调解纠纷。受访者供图
村民理事会让群众话事
“进村通道是我们的门面,更关乎全村人的出行安全,大家都不想下雨天走不了路、出不了村,所以咱们必须商量一下怎么解决。”在大埔县银江镇南树窝村的村民理事会上,会长房子雄和村民讨论起家乡建设的问题。“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村民各抒己见,最终达成一致意见:为村道铺上水泥。
2016年,在当地党委、政府支持下,南树窝村成立村民理事会,将村中常住人员聚集起来,利用中秋节、国庆节、清明节等节假日开展活动,商事议事。
“在一次次参与自治的过程中,村民的主人翁意识和积极性持续激活,进而形成了人人参与其中的良性循环。”据房子雄介绍,这些年围绕新农村建设,村民理事会筹集资金120多万元,用于加宽主村道1.36公里、新开村道4公里、硬底化村内道路3公里、新装太阳能路灯70盏、修复农业用水山塘1座、修缮房屋10间等,大大改善了村民的生活条件。
接地气、聚人气,同样的场景还发生在广福镇。前不久,在广福镇叶田村,同心理事会发动乡贤筹集8万多元,对出入叶田小学的民心路进行了拓宽和圳道加固,方便了村民安全出行和休闲娱乐。
同心理事会成立于2019年。“取名‘同心’,是希望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同为乡村振兴而努力。”同心理事会会长张子林说,现在大家的矛盾越来越少,对村里的大小事务更加关心。他举例说,在清理池塘、修葺祠堂时,村里11户农户积极参与,出钱出力,让村子变得更美。
当前,农村普遍存在土地耕种碎片化、基础设施管护难、公益事业资金缺等难题。“啃硬骨头”不仅需要下大力气,还要讲究方式方法。梅州各地积极利用“以和为贵、和合善治”的理念,用好村民理事会、老人协会等组织,共议村里事、共话村里情。
当地以村民小组为单位,充分发挥农村“利益相关、地域相近、文化相连”的独特优势,推选威望高、能力强、热心公益、办事公平的村民,组建村民理事会,制定《村民理事会章程》,通过召开座谈会、汇报会、推进会、表彰会等方式,广泛发动群众积极参与,让公益事大家干,避免村民“站着看”。
村党组织则牵头定期召开协商议事会,建立起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村级议事协商会制度,深入群众“问事”、广纳群言“理事”、多方参与“议事”、一心一意“办事”、阳光公开“评事”、动态跟进“督事”,形成“先协商、后决策、再实施”的机制。
数说
9900余人
组建起熟悉客家谣谚的调解员队伍,通过“说唱”方式引导当事人从内心化解怨气。
4000余份
发放含有“客家家训三字经”等客家元素的调解宣传资料。
23家
成立个人品牌调解工作室,充分发挥“叔公头”人熟、地熟、业务熟、情况熟的“四熟”优势,实现群众矛盾纠纷就地解。
92起
2021年—2022年,在客家细妹志愿者服务队队员的参与协助下,兴宁市永和镇永和派出所共调处矛盾纠纷92起,调处成功率达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