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者助手 网站支持IPv6 繁体版 | 无障碍阅读
首页 > 新闻动态 > 全面依法治省

江门:让平安在群众身边可感可触

时间 : 2025-02-21 10:02:16 来源 : 南方日报、南方+(记者 周柳妤 江政法 潘晓晨)
【字体 :

平安在哪里?

在江门,平安在大街小巷。跃动在网格员和社区民警匆匆的脚步里,凝缩在随处可见的法治标语和普法海报里,回响在议事亭的基层民主协商探索里。

在江门,平安在田畴沃野。流淌在“凉瓜法庭”“陈皮法庭”等化解矛盾纠纷的乡音乡情里,定格在一支支智能AI摄像枪中,凝缩在送法上门的“法律明白人”里。

平安底色,事关幸福成色。去年起,江门市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以百姓期盼为导向,持续深入推进平安乡村(社区)建设,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赋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

社会治安防控力量不断下沉,农村“雪亮工程”覆盖面进一步扩大,治安防控网络越织越密……“平安江门”,这4个字、20笔,正一笔一画写进五邑人民心中,变得更有温度、更有质感、更有内涵。

多元解纷,止诉于源

“小区家又开始了,你们快过去看看!”听到熟悉的争吵声,邻居赶忙掏出手机,电话打给了网格员。

因为啥事?原来,在江海区礼乐街道新华村,小区成年后却不找工作,在家“啃老”。为了养活儿子,区妈妈每天要打几份工,甚至变卖家里的资产,早已不堪重负。如今儿子再一次伸手要钱,母子俩又起了争执。

“基层治理说到底是做好‘人’的工作,需要‘情’与‘理’相结合。”新华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李壮伦说。

于是,村“两委”干部、网格员联合村民代表,以及公安、妇联等组成化解小组,利用乡里乡亲的“情感杠杆”,上门拉家常、劝解小区。“新华村每十户评选出一名村民代表,他们都是党员,且覆盖老中青妇,在化解纠纷时更容易让人接受。”李壮伦介绍。

经过几次上门,小区从一开始的抗拒、避而不见到后来的态度有所软化:“有理有据,心服口服”。见事情有所转机,化解小组趁热打铁,给小区介绍工作。现在,小区有了收入,区妈妈的生活压力减轻了,每次见到村干部、网格员时,她都要亲切地寒暄几句。

跨前一步,矛盾化解在源头。新华村的案例,是江门完善矛盾纠纷源头预防、排查预警、多元化解机制的鲜活实践。

近年来,江门着力推进1+6+N”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体系建设,搭建“一站式”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平台,依托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建立村级综治中心(工作站),加强与“信访超市”、人民调解室、公共法律服务站等融合服务,推动基层政法力量下沉基层,开展基础性、预防性工作,实现矛盾纠纷一站式接收、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

nEO_IMG_p1-江门:让平安在群众身边可感可触 .jpg

江门设立“杜阮凉瓜”田园综合体法官工作室,一站式协同化解各类涉农纠纷,积极主动为瓜农瓜企排忧解难。

例如,蓬江区杜阮镇上巷村设立“榕树头”调委会,创新“品凉瓜茶+调解”模式,搭建“凉瓜法庭”,推动矛盾纠纷诉前化解,成功化解涉农土地、涉凉瓜产业链矛盾纠纷20起,同时,创建“检察+N”杜阮凉瓜品牌保护协作机制及品牌保护维权办公室,协助办理知识产权案件4宗,涉案金额超1000万元。

又如,鹤山市雅瑶镇陈山村打造“一站式”村级综治中心,把网格服务管理功能融入村综治中心,强化村中矛盾纠纷日常分析和排查,积极推行“网格+信用”新模式,将网格治理具体事项纳入积分管理,激发乡村治理新活力。

如今放眼江门,矛盾纠纷就地化解、诉源治理不断强化,“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正在成为温暖的现实。2024年以来,全市上报网格事件38.19万件,办结率99.77%;排查矛盾纠纷6.80万件,办结率99.93%

治安防控,智能高效

警灯闪亮,平安常在。无论在乡村还是社区,居民总可以看到戴着头盔、骑着电动车、闪着警灯的网格员和社区民警走街串巷巡逻。

nEO_IMG_p2-江门:让平安在群众身边可感可触 .jpg

警灯闪亮,给市民带来满满安全感。

“网格+警格”的“警网融合”模式已经在江门落地生根。江门推动全市671名社区民警进村(社区),923名社区民警和1439名辅警以专(兼)职网格员身份进网入格,做细做实基础防控工作,确保警情发生时第一时间到场。

一名网格员就是一名平安哨兵,与社区民警共同守望百姓平安。“以前有什么难事也不知道找谁,现在找网格员准没错!”江海区礼乐街道丰盛村的村民游阿姨说,无论是纠纷矛盾,还是各种麻烦事,只要找到网格员和民警,基本能顺利解决。

严密高效的治安防控体系,既要人防也要技防。江门深化“雪亮工程”建设,构建市、县、镇、村、网格五级联网应用体系,全市2954个网格视频覆盖率达99.70%。针对农村地区住户散、小道多等现状,江门完善视频巡控模式,实现交通要道、重要部位视频全覆盖。

在新会区会城街道茶坑村,通过建立智慧网格指挥中心可视化指挥平台迅速传递指令、调度资源,网上网下合成作战,实现对日常事件、应急事件的快速处置、精确调度、高效管理和集中管控。

在恩平市恩城街道米仓村,60支智能AI摄像枪成为村里的“新住户”,这是米仓村联合中国移动恩平分公司建立的“数字米仓”示范项目,建设涵盖党建、积分管理、居家养老、教育、就业等一系列服务项目的数字治理系统,实现“一屏观全村、一图治全村”。

“智”理让治理事半功倍。数字化手段可以实现数据的实时互通和资源的高效对接,例如精准绘出租屋租户分布的“电子地图”,像小朋友靠近鱼塘边玩耍等问题能在第一时间被监测发现,将风险化解在源头。

nEO_IMG_p4-江门:让平安在群众身边可感可触 .jpg

在江门市新会区会城街道茶坑村,智慧网格指挥中心的大屏幕上,辖区的实时情况一目了然。

智慧网格也让各类小案、纠纷有了直接证据。在新华村发生过一起偷盗案件,沾染了赌博恶习的谢某多次偷盗五保户的财物,接到报案后,村干部联合民警,对全村70多支监控枪的视频画面进行了摸排,最终固定证据,将谢某捉拿归案。  

平安触角不断延伸,百姓的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在蓬江区杜阮镇上巷村,黄老板前不久刚盘下一间100多平方米的蒸汽火锅店,“马路对面就有个监控,还经常能看到民警巡逻,在这做生意很有安全感,就算不锁门也没人偷!”

上巷村50公里外的开平市沙塘镇红岭村,村民劳某也有相同感受:“路灯、巷灯亮堂堂的,晚上就像白天一样,我们开门到深夜都不怕。”

群防群治,全民共建

 “强叔,我们来啦!今天有什么家务活需要帮忙的吗?”在开平市马冈镇红丰村,一大早,一群“后生女”敲响了村民梁世强的家门。她们都是村里在家带娃的宝妈,村委会把她们聚集在一起,组成一支爱心服务队,服务的对象正是包括梁世强在内的135名长者。

不仅是帮忙干家务,经过专业医疗培训的爱心服务队员,还可以为老人量血压、测血糖,并及时处理突发应急情况。家属也可以通过系统查看服务队与老人互动的照片。

“就盼着你们来,赶紧坐下,陪我聊聊天。”梁世强乐呵呵地说。服务队每次拜访都关心询问他的身体健康状况,让他的内心感受到了温暖与陪伴。“一看见这群‘后生女’,我就高兴!”

社会治理,重点在基层,关键靠群众。江门创建2355个“网格员+公安民辅警+相关专业人员”三人小组,建成3800多支平安“义警”队伍,打造了“江门义警”、蓬江“平安联盟”、恩平“红色帮办”等特色品牌,切实把风险隐患排查触角延伸至基层一线。

在街头巷尾,每天都有配备反光背心、哨子、肩灯“三件套”的义警穿梭巡逻。这支由保安员、物管员、出租屋屋主、租户、店铺老板等群体组成的3.5万人义警队伍,正成为江门平安乡村(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力量。

让家园更安全,让群众更安心,是江门平安建设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寻常百姓被赋予义警身份后,在参与共建共治共享中找到了社会归属感、提升了自身价值,同时也共享了平安。

在上巷村,3名企业老板有了新的身份:平安乡村队伍联盟。他们充分调动多元力量、整合资源,发挥企业、商户、协会、团体等社会组织群体作用,在社会治安、矛盾纠纷、公共安全、城市管理等平安创建领域积极贡献力量,构建群防群治、多元共治渠道。他们发挥着基层治理“移动哨兵”作用,发现问题、线索马上上报。

镜头转到新会区大鳌镇东风村,这里有新会区首个网格“议事亭”,它承担着收集社情民意、调解矛盾纠纷、网格议事协商等任务。每天,村里的专(兼)职网格员都会到议事亭坐坐,与村民闲话家常,记录下村民反馈的事项,就村里最近要开展的重大事项与村民进行商讨,听取他们的意见,引导村民参与村里的建设和治理。

“修路是惠及每个村民的好事,我们一致支持。”在最近一次村民代表会议上,30名村民代表表决通过了三里平公塘道路施工项目,这也代表东风村将完成村内道路全部硬底化任务。自2023年以来,东风村召开村民代表会议8次,会议内容涵盖农村土地整合、人居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民生福利保障等方方面面。

nEO_IMG_p3-江门:让平安在群众身边可感可触 .jpg

江门市新会区大鳌镇东风村设立了新会首个网格“议事亭”,它承担着收集社情民意、调解矛盾纠纷、网格议事协商等任务。

开平市沙塘镇红岭村则实行“红色指数”评定、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和积分制,统筹老党员、老干部和退役军人组建红岭志愿服务队,在为群众办实事中主动亮身份、做表率、当先锋。村组、村民共筹集65万元资金,清理乱搭乱建的建筑物,新建水泥平房56间,并将环村路外侧的竹林改造成家禽饲养集中区,解决了村民家禽散养和杂物乱堆放两大难题。

江海区礼乐街道丰盛村坚持以“党建引领、高效有序、全民参与”为原则,建立“党员责任岗”、村民议事会章程、村规民约积分管理制度,将法治、德治、自治相融合。在党员带动下,多户村民把闲置宅基地无偿借给村集体建设党建文化公园,让村内人居环境变得整洁美丽。

共同参与、群策群力、美美与共,在五邑大地,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广泛建立起来。

以文化人,法治同行

 清晨,一缕阳光洒落,新会区会城街道茶坑村从一片片绿意中醒来。

茶坑村位于银洲湖畔,是近代维新先驱梁启超的故乡。近年来,茶坑村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深度挖掘和借鉴启超先生乡治文化内涵,持续深化1+6+N”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体系建设,不断提升平安乡村治理水平。

村里,启超文化的元素随处可见。在学校,启超文化融入教材中,从娃娃抓起,让梁启超爱国思想深入人心。在校外,茶坑村打造“无负今日”文明讲堂、“启超家风代代传”等品牌活动,更是为群众所喜闻乐见。

除此之外,茶坑村还与新会区基层社会治理的各个部门建立起了便捷高效的互动机制,共同弘扬启超文化。比如,茶坑村联合区法院推出“启超家风法治课”,以专题宣讲、模拟庭审等多样形式,全方位提升家庭法治素养,讲信修睦、和善亲邻氛围基本形成。

茶坑村的治理成效,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据统计,茶坑村矛盾纠纷数与刑事治安警情数逐年下降,连续多年没有发生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

如今,梁启超“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的家族传奇仍在村内流传。启超精神影响深远,茶坑村爱国爱家、重教崇德的风气更是源远流长。

从强化道德教化作用,引导村民向上向善,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到创新“道德银行”等道德激励约束机制,引导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提高……平安乡村(社区)建设过程中,江门坚持以德治滋养法治、涵养自治,乡村德治水平不断提升。

法治是乡村治理的前提和保障。江门不断加强农村法治宣传教育,增强群众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依法的意识,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已基本实现全覆盖。村里,法律明白人来了,普法专家也多了。

在蓬江区杜阮镇上巷村,驻村律师在村里的每场大型活动都进行法治宣讲,讲解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问题,每年举办1825场次;在新会区大鳌镇东风村,驻村律师的电话和微信号公示在村委会,村民有任何问题都可以随时咨询……

“现在,只要是涉及合同和法律事务的,我们都会先咨询驻村律师。”东风村村民老李说,如今大家的用法氛围日益浓厚,连老人都能讲出几个法律常识来。

台山市都斛镇大纲村则充分发挥红色资源优势,注重法治精神培育,建成红色人才驿站,创设“禾上讲堂”“渔港讲堂”,把普法宣传做到“神经末梢”,有力推动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法治化。

更具安全感的城市、更具幸福感的生活,既是广大群众的共同期盼,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目标、吸引人才的关键因素。随着江门平安乡村(社区)建设不断深化,广大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幅提升,一张安业、安居、安康、安心的社会环境蓝图逐步变成现实。

下一步,江门将继续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全力推进平安乡村(社区)建设,筑牢维护社会平安稳定“第一道防线”,全面赋能“百千万工程”。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