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者助手 网站支持IPv6 繁体版 | 无障碍阅读
首页 > 新闻动态 > 司法行政

南丰艾滋专管区民警:我守过太平间 进过ICU 去手术室陪护更是家常便饭

时间 : 2017-12-05 05:12:10 来源 :
【字体 :

通讯员:陈扬帆 刘洪群

121日是世界艾滋病日,这一天,世界很多团体都在为普及艾滋病关怀做工作。而对于广东省南丰强制隔离戒毒所第四分所(以下简称南丰四分所)的民警来说,这是他们的日常工作,每一天他们都在为普及艾滋病关怀而努力,因为他们面对的不单单有戒毒者,还有艾滋病感染者。

忠诚:

克服艾滋专管区民警的恐惧

位于佛山三水的南丰强制隔离戒毒所第四分所于2009年成立,累计收治艾滋病戒毒人员4800多人。2017年收容戒毒人员333人次,高峰期时期,该所年收治艾滋病戒毒人员达800多人。

高志军是南丰四分所三大队的管理副大队长,也是四分所里的老人,对于建所之初的事情记忆犹新。

南丰强制隔离戒毒所四分所三大队的管理副大队长高志军

建所之初,一切都是未知,也没有先例可循,真的是摸着石头过河。HIV感染戒毒人员敏感多疑,情绪突变,不但互相之间容易发生冲突,对民警也充满着不信任和抵触情绪。刚开始我们每个人的神经都是紧绷的,还会梦见被戒毒人员用嘴咬、追打,甚至会梦见被戒毒人员捆绑在凳子上,想挣脱却永远无法挣脱,这种恐惧很多民警都体会过。高志军回忆道。

同为四分所老人的林斌也同样经历过那段艰难的初始时期,家里人知道我在这里工作,心里肯定会担心,我首先做的是安慰好家人。

他们的担忧不无道理。广西籍艾滋戒毒人员陈某因与阳江籍林某发生口角,30多名广西、阳江籍戒毒人员剑拔弩张,群体性打架斗殴一触即发。当时在场的民警根本没有时间穿防护服,分秒必争,流血事件随时可能发生。民警汪培元果断抽出警棍冲入人群,怒喝全部给我回去!民警何鸿志用血肉之躯横亘在手握木棍的陈某面前。一场极有可能发生的群体性恶斗在民警果断处理中平息。

选择忠诚和尽责,就会忘却危险和恐惧。这是一位民警压在办公桌台面玻璃下的小纸条上的话。

尚法:

坚持依法管理 推行科学戒治

南丰四分所的墙上有一张相片,经过几年时间的风吹日晒,鲜艳的颜色早已不在,画面中,学员、民警或坐或立,勾肩搭背,冲着镜头,定格的这一刹那,笑容满溢。

这样和谐的场景是在南丰所规范化管理过程中,逐渐得到的成果。

沈军初是南丰四分所的政委,他介绍道:取得这样的成果,和四分所注重依法管理是分不开的。我们全面落实防控、研判、排查、责任工作机制,严格执行十项安全基础制度,促进形成专管区安全防控长效机制;积极开展平安论坛工作,深刻分析安全风险,对日常工作存在的漏洞进行整改;另外,也会经常性开展安全大排查,排查安全隐患风险点;落实每周一次的安全大检查,坚持大、中队领导下夜巡查制。在这样的努力下,HIV感染人员月违纪率连续五年保持在0.5%以下,低于全省常规戒毒大队的违纪率。

记者了解到,南丰四分所保持安全管理、执法管理、职业暴露、疫情感染、所内死亡和难改分子转化反复指标六个零,这和坚持推行三三六戒毒模式的科学戒治方式息息相关。

三三六戒毒模式是广东戒毒管理局独创的、在全省司法行政戒毒系统推行的戒毒方法;主要是通过将戒毒人员的所内戒毒过程分为戒治适应期、康复训练期和回归体验期三个阶段,再根据戒毒人员在所内不同阶段特点和现实表现,实行分别管理、分类戒治、分级处遇三种分类管理,综合运用医学戒治、知行矫正、心理矫治、生理康复、回归培训、延伸帮戒六种戒治方法。

特别是在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方面,南丰四分所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据了解,艾滋病患者经联合抗病毒治疗后,可减少并发症的风险,降低死亡率,降低传染的风险。南丰四分所抗病毒累计治疗1360人,在离开戒毒所之后坚持抗病毒治疗的达到1112人。

南丰四分所抗病毒治疗在全国戒毒场所里都是遥遥领先的,抗病毒治疗率达到80%以上,最高峰时期达到85%沈军初道。

“12.1“艾滋病日来临,艾滋病戒毒人员在进行太极拳的演练

责任:

普及艾滋常识 重视关爱举措

宁某是四分所众多感染HIV的戒毒人员之一,四分所许多民警在日常工作当中均与他们有非常频繁的接触,从未发生民警因此感染HIV的事例。HIV感染途径只有三种:血液,母婴,性交。也就是说只有双方发生血液交换、妇女传染给婴儿和性生活传播。日常的拥抱、共用餐具、握手、交谈等均不会感染HIV。我非常体谅你们的担心和顾虑,但他作为你们的至亲,非常渴望被家人接纳,否则一但亲情缺失,他将极有可能重蹈覆辙,走上一条不归路。这是南丰四分所民警高志军写给戒毒人员宁某家人的一封信。

除却这样的信,高志军和其同事,更多的是与戒毒人员及其家人面对面的交流、打电话、发信息,一次又一次地普及艾滋病的相关常识。

刚开始知道自己得艾滋的时候,心理没太大感觉,说实话,走上了这条路,好像就已经预见了这样的结果,随时生命都会终结。艾滋戒毒人员张某这样说道,眼神平静而淡然。可是在谈到父母的时候,他闪烁着悔恨的泪水,情绪也变得激动起来:父母知道我得了艾滋,那个时候才觉得可怕,压力特别大。因为父母年纪都大了,如果我死了的话,父母怎么办?

35岁的张某(化名)来自东莞,第一次吸毒时只有15岁,在所谓的好朋友怂恿下,走上了不归路,这已经是他第三次进入强戒所。

不过父母知道我在戒毒所,反而不那么担心了,因为他们说最起码知道我在哪里。在戒毒所里按时吃药、吃饭、锻炼身体、还有时间学习,比在外面过得像个人。张某说道。201612月入所,经过将近一年时间的调整,张某看着非常精神,和常人无异。

关爱和严格管理我们两手都要抓,这就是我们的责任。民警刘斌说。

南丰所四分所非常重视关爱措施,记者了解到,所里会给艾滋戒毒人员举办生日晚会;在春节、中秋等传统节日和12.1世界艾滋病日举办大型的家属开放日活动,家属们也积极参加活动,增进学员亲属对集中管理工作的了解和支持;精心安排节假日场所文体活动,丰富学员矫治生活;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和心理危机干预,预防、改善和消除学员的心理问题。

南丰强制隔离戒毒所四分所内的艾滋病戒毒学员

艾滋戒毒人员李某(化名)因多发性脑血栓所外就医,绿色通道开启时,民警高志军和同事黄振辉于从珠江医院启程,驱车前往该员户籍地派出所——距离400多公里的湛江市徐闻县下桥镇派出所。

由于身体原因,李某已经无法独立行走,上厕所时,都是高志军和黄振辉一起扶着李某,帮忙辅助其上厕所。第二天凌晨130分,救护车顺利将病号送回家中。此时,包括医生在内的所有民警已经饥寒交迫,疲惫不堪,当吃完晚饭时,已是凌晨325分。

民警林斌告诉记者:来这里工作之后,我守过太平间、进过ICU,去手术室陪护更是家常便饭。因为艾滋戒毒人员有些身体不太好,很多时候戒毒人员的家人反而将其视为累赘。

戒毒人员陈某(化名)有四个儿子,在他因为身体原因住进医院的时候,林斌联系其家人,四个儿子各有推辞说法,最终只有大儿子在父亲住院的第三天过来探视一下,当时的第一句话就是:他这治疗需要花费多少?

陈某吸毒又身患艾滋,其家人对他失望透顶:令我们四兄弟抬不起头来。只有大儿子来看过一眼,很快便离去。林斌却在医院陪护了整整十天。

创新:

探索新理念 推行新方式

在南丰四分所,确认同性倾向的有数人。记者从民警处得知,现在对同性性取向的戒毒人员采取的原则和国际上大多数国家处理方式一样。一是不多加干涉,二是不歧视该类人员性取向。在精神上不干涉,但在行为上,戒毒人员的自由要受到一定的限制。但限制到何种程度,值得探讨。特别是对于艾滋戒毒人员,如何避免交叉感染显得尤其重要,因此同性性行为、同床共枕等举动必须禁止。

另外,沈军初向记者透露,三三六戒毒模式的基础上,南丰四分所将推出红棉家园计划,为基层提高戒治质量,贯彻观念新、功能全、内容实、形式活、效果好理念,建设出所教育示范区康复体验区心理实验基地三个示范区板块。营造民警关爱,学员友好的和谐改造环境,发挥出所教育在巩固戒毒成效、降低复吸率,提高操守率等方面的功效。

 “12.1“艾滋病日来临,南丰强制隔离戒毒所四分所内的艾滋病戒毒学员在排练瑜伽

据悉,红棉家园总共包括三方面,即入所新风教育,常规惠风教育,出所和风教育。

入所新风教育,主要指通过学习法律法规条文、背诵戒毒信条,增强新入所戒毒人员的身份意识,养成良好习惯。常规惠风教育,指加强心理咨询和心理危机干预,坚持开展国学教育,陶冶情操,开展瑜伽、健康操、八段锦等特色训练,引入适合HIV感染人员的康复训练模式。出所和风教育,对即将离开的艾滋戒毒人员开设回归指导教育,包括身份证户籍银行卡等办理指示,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信息查询等相关指导。

之所以取名为红棉家园,是因为红棉有坚韧挺拔,顶天立地的品质,春季满开红花,被誉为英雄树,清代诗人陈恭尹盛赞红棉,浓须大面好英雄,壮气高冠何落落。犹如省南丰强制隔离戒毒所民警一样,勇敢、正直、不屈不挠、勇于奉献。沈军初自豪地说道。

中休时间,南丰强制隔离戒毒所四分所内的艾滋病戒毒学员在吸烟区吸烟

南丰艾滋专管区的精神是:忠诚、尚法、责任、创新。这并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背后承载着专管区民警无数的艰辛与付出,以实际行动谱写出平凡却不朽的人生篇章。

来源:南方网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