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得了律师执业证的盘铭径在律所工作,通过手机与服务对象进行线上对接。南方日报记者 张梓望 李秀婷 摄
当新年第一缕阳光喷薄而出时,广州首位视障律师盘铭径将开启新路,作为“探路者”再出发。
着陆,是盘铭径2023年的关键词。在经历了一年实习期后,他通过广州市律师协会的考核,正式成为一名执业律师,此前他在城中村做了20年盲人按摩师。
执业律师这一站,少有视障者能到达。“法考只需要自己努力,工作还需要当事人满意。”对盘铭径来说,对人心的逾越最难。曾有人跟他说,“我要请律师,肯定不会请一个盲人。”这话刺痛了他,但盘铭径知道这是事实。
盘铭径觉得,现在是导师和律所在保护着他:“目前我在形式上是正式律师,拿到证了,但跟执业律师还有距离。”他定义自己是“探路者”,“假如过五六年我还需要别人托底,那我的探索就是失败的。”
知道未来绝非坦途,甚至准备好了失败,盘铭径依旧会勇敢地出发。“探索视障者就业之路能走向何方、能走多远,这是我们这代视障人的使命”他说。
通往执业律师之路
12月13日,盘铭径特意穿上了整洁的白衬衫,一早就拿着手杖出门了。这是对他意义重大的一天。从工作人员手里接过烫金的律师执业证,盘铭径用手指摸了又摸。他的人生,就此开启了新篇章。
4年里历经6次法律职业资格考试(下称“法考”,包括了3次客观题和3次主观题考试)后,盘铭径在2022年初顺利通过法考,并进入广州金鹏律师事务所(下称“金鹏所”)实习。
通往执业律师之路本就充满挑战,更何况迈上这条路的,是只有小学文化的全盲视障者。在盲校读完小学后,盘铭径学习了盲人按摩,20年来都以此谋生。
但盘铭径是个不安分的人。即使做按摩师,他也不肯待在同一个地方,十几年里换了许多城市、许多店;虽然看不见,却热爱旅游,西藏、云南、内蒙古等全国跑,去亲身感受这个世界;喜欢学习,常去图书馆借阅盲文书籍,也学会了操作电脑,通过网络打开了更广阔的世界。
2016年,盘铭径报读了成人本科,课程里有一门法律基础课。课堂上,他被清晰优美的法律逻辑迷住了,从此埋下了律师梦。
也是这年,在一次公益徒步活动中,盘铭径遇到了中国首位视障律师金希。金希告诉他,视障者也可以成为律师,这给了他很大信心。
但金希是法律专业科班出身,自己只有小学文化,真的可以吗?
梦想有着冲破障碍的魔力。
2018年,成人本科毕业后,盘铭径在网上查找法考报名条件一条条对照,发现自己都符合。他当即就报名了。
没有老师,他从网上寻找各种线上课程。按摩店的工作每天超12个小时,他只能在没有客人时,拿起手机听法考课程和教材,每天至少学习三四个小时。
梦想也有着集聚能量的魔力。
通往执业律师之路,盘铭径不是一个人走。市面上没有盲文版教辅书,广州市合木残障公益创新中心和中国盲文图书馆在网上为他招募志愿者。学生、医生、家庭主妇……来自全国各地素昧平生的志愿者,将法考教辅书一页页拍照或扫描,进行文字识别,再一字一句校对好发给他。
有宝妈只能趁娃睡着的间隙赶工;有的志愿者几天内就整理好20多万字;有的不仅自己帮忙,还拉朋友一起加入。4年来,超百名志愿者接力,整理出十几本电子版教材,超200万字。
6次考试,广州市司法局都为盘铭径设置了独立考场,在考试系统安装读屏软件,由监考人员协助念题打字,每个环节都给予细心帮助。
法考给每个考生的时间都一样,但考试系统对读屏软件还不够兼容,盘铭径需要别人协助操作读屏和打字输入,前两次法考都因未答完题而失败。
为了帮他精准控制考试时间,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为他提供了模拟考的场地及志愿者,从2021年3月起,铭径每周都模拟考一两次,累计模拟了40多次。
最终,梦想有了转动命运的魔力。
“就算你能考过,也很难去从事这个职业。”质疑的声音不绝于耳,盘铭径也并没有想过未来真能以此为生,但事情的发展超出了他的期待。
金鹏所位于广州珠江新城CBD,窗外就是广州塔。2年前,盘铭径在这里有了自己的工位,别人叫他“铭径”或者“盘律师”,有时他会有些错位感,“是在叫我吗”。
探索职业方向之路
在旁人眼里,盘铭径就是励志的化身,但他却说,“我已经准备好了失败”。他认真地说,未来自己可能会回到城中村重操旧业。
做好走“回头路”的准备,只因前路太崎岖。进入金鹏所后,盘铭径被安排到劳动法团队,由律所高级合伙人蔡飞亲自担任指导老师。但蔡飞坦言:“有半年时间,我不知道安排他干什么。”
一名视障律师能干什么?这对盘铭径和蔡飞都是全新的课题。
并非专业能力不行。虽然劳动法在法考中占比很小,条文、案例、解释也错综复杂,盘铭径需要重新系统学习,但勤奋刻苦是他的拿手本领。如今,他对劳动法已小有心得,专业问题都能自如回答。蔡飞说,在劳动法专业,盘铭径不会逊色于任何一名律师。
但先天缺陷时刻提醒着他的不同。视力障碍限制了他对图表、视频类证据的使用。用文字识别功能阅读图片格式的表格时,扫描出的数据往往变成一团乱麻;识别文件上的手写字体也常常出现错误。
实习律师与执业律师的最大区别,就在于是否能独立出庭。但蔡飞直言,即使已经拿证,盘铭径目前也不能独立出庭,“这是对当事人的不负责任。”法庭上往往需要律师当场核对纸质证据、文件、签名等,盘铭径难以胜任。
一年多来,盘铭径主要参与的案件是公益性的劳动争议调解。这类调解往往无需阅读纸质文件,而通过电话和线上调解也能让他扬长避短。
蔡飞也坦言,客户现时还难以接受由视障律师来服务。
但金鹏所高级合伙人李纲和蔡飞却很有信心:“我们计划用三年时间,把铭径培养成一个专业劳动法律师。”李纲说,当初把盘铭径安排到劳动法团队,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劳动法律师往往是跟普通劳动者打交道,比“高大上”的商业项目更适合铭径,市场上也有高频的需求。
李纲说,如今有了律师执照,盘铭径就可以独立开展咨询,律所也在考虑为他开通咨询热线和线上咨询平台;他也可以接调解业务,并参与线上开庭工作。
此外,盘铭径可以成为其他律师在劳动法方面的顾问。“他很专业,对每个细节都清楚,会大大提高其他律师的效率。”李纲说,虽然不能独立出庭,但他可以与同行合作,成为一名独立律师,通过优质专业的服务来逐渐获得自己的客户。
推动融合就业之路
在无数人的支持下走到这一步,盘铭径也一直在思考,自己能够向公众传递什么样的价值。他不希望自己只是“励志”的形象,为公众做“精神按摩”,而是想推动社会对视障者能够有一个相对客观的认知。
两年前刚通过法考时,他就告诉记者,如果能成为律师,希望通过自己的工作来推动残障者获得更多机会,平等地参与社会。如今成为执业律师,又是劳动法领域,工作之余他最关心的就是为残障者尤其是视障者拓宽就业路径。
我国有8000多万名残障人士,其中有1700多万名视障者。过去,他们的职业选择仅限于盲人按摩等为数不多的选项。近十年来,状况慢慢得到改善。
日前,在公益组织帮助下,盘铭径和10余名视障伙伴探访了多家企业,了解无障碍融合就业的情况。
盘铭径就是融合就业理念进步的受益者。起初,金鹏所只是想聘请一位视障咖啡师,为此盘铭径专门去学习做咖啡。但得知他通过了法考后,李纲当即决定录用他为实习律师。
“我的初衷不是为他提供特殊照顾,而是相信他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律师,用专业和知识实现独立自主,并能帮助其他有需要的人。”李纲说。
“历史的洪流裹挟着我们来到这个十字路口,希望我们的探索,能够为后来人带来一些有益经验。”盘铭径说。未来更多的可能性,正等待着他去开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