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围屋是客家人的精神家园,是大家庭、小社会和谐相处的典范。客家人的围屋文化蕴含着“和善友爱、宽容礼让、诚实守信”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近年来,梅州市丰顺县司法局坚定文化自信,将客家围屋蕴含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引入社区矫正工作,实现社矫工作有爱更有法。
注重真情关爱
营造“围屋式”社区矫正环境
围屋是客家文化传承发扬之地,是客家人世世代代繁衍生息、联结乡情的精神家园。社区矫正作为社会治理的一项制度,目的是促进社区矫正对象顺利融入社会,维护社会和谐,这与围屋睦邻互助的鲜明特点高度契合。
“客家围屋工作法指的是将客家文化引入社区矫正,把法治教育和客家文化教育结合起来,引导社区矫正对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法律素养和道德素养双提升。”丰顺县司法局局长徐淑斌表示,将客家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到社区矫正工作的全过程各环节,包括在“智慧矫正中心”推进客家文化阵地建设、开展客家文化宣讲和座谈交流活动、运用客家文化开展心理辅导等,有助于帮助社区矫正对象重塑信心融入社会。
智慧矫正中心分为三区十九室,设备齐全,设施完备,实现了社区矫正工作全流程智能化
丰顺县司法局紧密结合地区独特的客家围屋文化,在政府主管、社会帮扶、公益组织支持等多方力量的参与下,营造“围屋式”社会环境,共同引导社区矫正对象重回人生正轨,实现在围屋生活中重塑美好人生。
对未成年社矫对象的监督管理是丰顺县司法局社矫工作的重要着力点,围绕“制定帮扶方案、单独教育管理、强化监护责任、心理辅导矫治、引导融入社会”方面建设未成年人帮教体系,联合志愿服务组织和心理社工等成立“暖阳”关爱未成年工作小组,深入开展“伙伴同行计划”,实现因材施教精准社矫。
16岁的陈某因犯罪被判缓刑2年,无业在家,稚嫩的脸上充斥着对未来生活的迷茫。社矫工作人员通过走访得知陈某本性善良,但因父母离异缺少关爱而自暴自弃误入歧途。掌握陈某的基本情况后,暖阳小组一方面积极走访陈某的亲人做好亲情接纳,一方面采取心理辅导弥补原生家庭带来的创伤。当社区矫正融入真情,陈某卸下了心理防备,敞开心扉。在社矫过程中,陈某对厨艺的浓厚兴趣引起了暖阳小组的注意。随即,暖阳小组为他报名了粤菜师傅培训班,帮助他重回正道。一年后的陈某在回访中高兴地告诉工作人员在本地酒店找到工作,对以后的生活充满了向往。根据该案例拍摄制作的普法短片获评广东省未成年人保护优秀普法短剧。
加强队伍建设
夯实“围屋式”社区矫正基础
丰顺县司法局高度重视社区矫正队伍建设工作,建立健全县镇两级社矫工作委员会和社矫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并常态化运行,配齐配全19名专职辅助人员和6名通晓客家民俗文化的社工,夯实“围屋式”社区矫正基础,充分保障社矫对象在“围屋式”监管下改过自新。
“在技能培训方面,对未成年人技能培训需求进行摸底调查,邀请培训机构进行就业指导培训,并积极联系民政和人社等部门,协调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参加相关技能培训班。”徐淑斌表示,在心理帮扶方面,则由专业持证心理老师和专业心理社工专门对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对象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和心理沙盘辅导等。当前,丰顺县司法局正深入推进未成年社区矫正工作社会体系建设,打造学校、家庭、社会普法全覆盖格局,让关心支持未成年社矫工作成为社会广泛共识。
沙盘推演室,帮助社区矫正对象解决心理问题
在社区矫正中,针对一些不服从管教、不遵守规定的社矫对象,社矫工作人员会对其进行分类管理,引入延伸管教警察实行个别化教育,推动刚性惩罚与柔性教育并举,关爱引导与惩戒警示常在。
“我认识到了自身错误,接受对我的处罚,保证遵纪守法,争取顺利解矫。”社矫对象郑某因多次对社矫工作人员出言不逊,抗拒信息化核查等日常监督管理,延伸管教警察对其开展训诫教育并发出了警告处罚决定书。延伸管教警察参与到社区矫正工作弥补了社矫工作人员在管理过程中缺乏严肃性和震慑力的不足,对心存侥幸、挑战底线的社矫对象形成极大震慑。
机强化科技赋能
打造“围屋式”智慧矫正中心
2021年,丰顺县“智慧矫正中心”成为全省第一批创建单位。丰顺县司法局革故鼎新,传承围屋建筑智慧,因地制宜制定出符合山区特点的创建方案,借助现代科技创新以前瞻思想谋划创建“智慧矫正中心”,高站位部署高标准谋划,率先建成“智慧矫正中心”。
走进丰顺县社区矫正中心,记者看到,社区矫正对象通过自助矫正终端设备迅速办理了报到登记手续,全程不到10分钟。
“‘智慧矫正中心’分为三区十九室,目前中心设备齐全,设施完备,实现了社区矫正工作全流程智能化。”丰顺县司法局副局长张加席表示,中心主要功能是将现代信息技术与社区矫正工作深度融合,实现社区矫正工作“数据一体化、管理智能化、互联移动化、指挥可视化”。
丰顺县“智慧矫正中心”设置有综合管理区、监督管理区、教育帮扶区三大区域和19个功能室等“三区十九室”,配置了自助矫正终端、教育学习设备、心理矫正设备、远程视频督察设备、移动执法车、电子定位装置等智能化设备,全天候、全方位掌握社区矫正对象行踪,有效防止脱管漏管。
“这里的工作人员特别好,对我特别照顾。”已经进行社区矫正一年多的关某告诉记者,在矫正期间,他生怕自己再犯错误,因此牢记着司法所工作人员说的每一项监督管理要求,准时打电话报告行踪、按时当面报到并提交思想汇报,积极接受教育矫正和参加公益活动。目前,关某正从事房屋租赁工作,生活也慢慢步入正轨。“做人,还是要脚踏实地的好。”他感慨道。
“监狱的生活从早上起床整理内务开始,你先把牙具、毛巾放到正确的位置。”VR教育室的设施引人注目,社区矫正对象戴上VR头盔设备,就能模拟感受监狱服刑生活、吸毒危害、酒驾醉驾后果等场景,实现自我警醒,提升守法意识,增强自我约束能力。
戴上VR头盔设备就能模拟感受监狱服刑生活等场景
“对社区矫正对象而言,在入矫时通过自助矫正终端可以实现个人信息的自助录入和数据的自动核验,并自动同步到省社区矫正一体化平台,通过智能分析和综合研判,自动生成个性化教育矫正方案。”徐淑斌表示,在矫期间可以在自助矫正室完成日常学习、报到、请销假、在线帮扶等,大大提高了社区矫正对象教育矫治的精准性和便捷性。
社区矫正对象通过自助矫正终端设备办理报到登记手续
丰顺县司法局坚持以人为本的社区矫正工作理念,依托“智慧矫正中心”持续推动社区矫正刚性执法和柔性关怀有机结合,在做好监督管理的同时,注重教育感化和暖心关怀,以真心真情帮助社区矫正对象重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积极向上的价值观。社区矫正对象也用实际行动展现了回归社会、服务社会的决心。
创新教育模式
搭建“围屋式”社会接纳桥梁
“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盆”“学坏三日,学好三年”……在丰顺县社矫中心,客家谚语家训和法治文化标语交相辉映,温馨浓厚的氛围给社矫对象丰润的心灵滋养和精神力量。
相关研究显示,社区矫正对象普遍存在焦虑、自卑、抵触心理,他们渴望融入社会却又担心不被社会接纳。而生活在客家围屋的居民世代聚族而居,宗族和睦的共同追求为围屋居民带来心灵的归属感和安全感。
“社区矫正中心工作人员队伍有4名公务员和4名专职辅助人员,1名延伸管教警察,1名信息化工作人员和6名社工,各司法所配备1名至2名公务员和专职辅助员。”丰顺县司法局社区矫正管理局局长朱报杭表示,中心依托客家围屋教化作用和祖训家规的教育功能,自主编写、印制相关客家家训等宣传资料,组织社矫对象参观广东中国客家博物馆和梅州监狱,推动柔和教育和震慑教育双管齐下,组织社区矫正对象在围屋中开展“每月一主题”教育“警示教育会”“感恩主题会”,鼓励社区矫正对象分享自身故事,消除抵触情绪,说出内心诉求,在传承客家文化中洗涤心田,在德育熏陶中悔过自新。
“参加公益活动,对提升社矫对象的服务意识、社会责任感,帮助他们更好回归社会起到了很好的教育引导作用。”张加席表示,下一步,社矫中心将组织社矫对象开展更多学习教育活动,让社矫对象以更阳光、积极的心态接受教育矫正。
丰顺县司法局将法治教育与客家文化教育结合起来,鼓励社矫对象奉献社会、服务社会,帮助社矫对象在传承客家文化中认知自我,在弘扬客家文化中修复社会关系、培养社会责任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服务,与社会建立起紧密联系,重塑自信自爱、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