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者助手 网站支持IPv6 繁体版 | 无障碍阅读
首页 > 新闻动态 > 司法行政

古城法治圈 又潮又City

时间 : 2024-07-12 15:38:33 来源 : 南方日报(记者/陈柔燕,通讯员/周虹、宋丹萍)
【字体 :

nEO_IMG_p1-古城法治圈 又潮又City .jpg

文刊登于南方日报第CC02版:潮州观察·聚焦

眼下正是旅游旺季,漫步潮州古城,既可一览千年文脉之辉煌,也能感受浓浓的法治元素:在牌坊街兴宁巷法治宣传主题巷里,法治宣传内容被镌刻于古老的民居墙壁上,斑驳的岁月痕迹与法治内容交相辉映;西湖附近的“精品之路”中山街,被打造成为平安法治宣传主题街,针对“潮州工艺街”的特色,设立非遗文化法治宣传栏,宣传地方立法《潮州市工艺美术保护与促进条例》,把法治宣传与文化保护相结合,呼吁群众、游客保护潮州文化遗产,延续城市文脉……

当前,潮州正依托千年文化古城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山水资源禀赋,全力打造“古城法治圈”全新名片——通过发挥传统文化与法治文化的叠加效应,聚焦“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主线,从立法到执法、司法、普法全链条发力,以法治推动文化“立”起来、古城“活”起来、市场“强”起来、城市“火”起来,在法治轨道上守护潮州这座“活着的古城”。

“小而精”立法  守护千年文脉

今年4月,《潮州市文化旅游促进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发布,从文旅市场发展的规划利用、保障服务、管理监督等方面,对潮州悠久丰富的文化资源加以梳理,进一步保护和合理利用文化旅游资源,培育和规范文化旅游市场。

“《条例》针对潮州当前旅游产品开发不足,未能得到挖掘和延伸的问题以及基础设施服务短板逐渐显现的问题做出针对性的规定。”潮州市司法局立法科二级主任科员何妙云介绍,自2015年潮州市被赋予地方立法权以来,潮州地方立法以“古城保护和发展”为轴心系列谋划、聚焦历史保护、文化发展、文旅促进、传承重点领域,赋能古城高质量发展。

截至目前,潮州市共出台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28件,其中围绕古城保护的立法项目就有12件,占比高达43%,充分发挥了立法保护古城的引领推动作用。

围绕“古城历史文化”主题量身定制,潮州先后立项出台了《潮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潮州市潮剧保护传承条例》《潮州市工艺美术保护与促进条例》《潮州市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条例》《潮州市潮州菜传承与产业促进条例》《潮州市古城区消防安全管理办法》《潮州市民宿管理办法》等“小切口”“小快灵”的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让群众共享潮州法治文化优秀成果,为进一步擦亮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一名片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

依托这些法规规章,一些“老大难”的问题得以解决。

nEO_IMG_p2-古城法治圈 又潮又City .jpg

湘桥区市场监管局督促古城住宿行业经营者落实“明码标价”主体责任

“潮州特有的客栈、民宅住宿是我们立法的重点对象。”何妙云解释,通过调研论证,客栈、民宅住宿被纳入《潮州市民宿管理办法》管理范围等,在条款中明确:“本办法所称民宿,是指城镇和乡村居民利用自己拥有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住宅或者其他条件开办的,民宿主人参与接待,为旅游者提供体验当地自然景观、特色文化与生产生活方式的小型住宿设施,包括但不限于客栈、庄园、宅院、驿站、山庄等”,“只要符合这一类的住宿经营者都属于‘民宿’,都需要到当地文旅部门进行报备。”

除此以外,还有不少“量体裁衣”的法规规章逐项落地:2017年,潮州出台全国第一部地级市古城区域消防安全管理的政府规章《潮州市古城区消防安全管理办法》,助推潮州文旅事业安全、可持续性发展;开展第一部地市之间文化领域协同立法《潮州市潮剧保护传承条例》……

“多而广”集思  守护变与不变

位于古城义井巷9号的汝南茶舍原为著名甲骨文研究者、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亚洲语言文化系荣休教授周鸿翔故居,是一座保存比较完整的百年潮州古民居。现时,这座古民居已被改造为潮韵潮味、原汁原味的温馨亲切而又朴实宁静的潮人茶馆,也是家风家训展示馆和新时代文明实践点。这是潮州引荐有资质有情怀的租户对古民居加以修缮活化的代表性建筑。

为推动法规规章贯彻实施落到实处,潮州围绕古城保育活化、打造最优营商环境,印发了《潮州古城提升行动计划(2020-2025年)》,实施古城提升行动计划“24条”,为古城保育和活化提供清晰法治指引,在全面保护、系统开发中实现古城价值跃升,守护古城的“变”与“不变”。

nEO_IMG_p3-古城法治圈 又潮又City .jpg

湘桥区人大常委会创新民意表达平台建立“湖边听声”制度

良法的基础从而何来?关键还在于汇集民声民智民力。潮州充分发挥人大代表联络站作用,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的创新发展。如湘桥区人大常委会创新民意表达平台建立“湖边听声”制度,在西湖公园法治文化公园打造人大代表联络站,开展《潮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实施情况、“关注古城保护,促进文旅融合”专题座谈等“一月一主题”活动,采取驻站代表“接待+普法”形式,将立法意见征求和普法教育宣传同步纳入选民接待活动,打通法治为民的“最后一公里”。2023年以来,“湖边听声”人大代表联络站举办各种活动15场次,进站代表213人次,接待选民群众650人次,收集意见建议21条,解决民生实事13件。

在打造基层立法联系点方面。目前,潮州已设立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村(居)民委员会和行业协会等16个单位、组织作为市政府基层立法联系点。建立了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科学民主新模式,推动出台更切合民众生活、更能切实解决群众关切的问题立法项目,让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问题在立法工作中得到回应、见到实效,不断提高民主立法的水平。接下来,潮州还将围绕未来几年的立法项目,及时更新扩大基层立法联系点。

“快而准”服务 增强市场活力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潮州将营商环境建设融入立法、执法、司法、守法、普法全过程和各方面,凝聚法治建设合力,集聚优质法治资源,全方位支撑和服务古城区营商环境建设。

“谢谢!足不出户就能拿到营业执照,我这个老头子真心为你们点赞!”日前,88岁的个体户黄铨波从湘桥区市场监管局工作人员手中接过崭新的营业执照,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原来,在一次“全覆盖”摸排清查中,湘桥区市场监管局工作人员发现潮州古城新开的小门店没有办理营业执照,却在售卖农副产品和预包装的潮州饼食。

面对工作人员的询问,黄铨波一股脑说出自己的烦恼:“像我这种在自己家门面卖东西的,背街巷子里的老房子没有产权证,我眼花手抖不会使用手机,不知道如何办理呀!”

“现在原则上实行经营场所自主承诺申报制度,只要是合法合规的经营场所,按您经营情况符合自主承诺条件,只需要填商事主体住所、经营场所自主申报承诺书就可以登记。”湘桥区市场监管局工作人员一番解释马上消除了老人家的顾虑,“您按照这张须知准备好身份证和照片,我们来帮您填表,帮您收资料,回头帮您录入资料,明早就能拿到营业执照了!”

针对古城内市场经营主体的特殊性,潮州以法治思维方式开展行政执法,让古城经济焕发新活力。如持续优化政务服务水平,激发古城市场活力;推进实施自主承诺申报制度,放宽住所登记条件,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允许在古城区域住宅从事旅游餐饮业,全方位提升古城“食住行游购娱”业态;加强引导培育“名特优新”个体户,着力营造良好营商环境。

nEO_IMG_p4-古城法治圈 又潮又City .jpg

湘桥义警参与治安防控

在古城区,总能看到市监、公安、综治、司法行政等部门人员和志愿者的身影,他们穿街走巷,在行政执法、纠纷化解、法律服务等方面共同发力,致力打造古城法治化营商环境强磁场。

这股强大合力正描绘出古城区法治商圈新景象:通过跨部门联动,潮州将事后行政处罚向事前指导、事中监管、全过程服务转变,采用专项检查、日常巡查、随机抽查等形式,加强对食品安全、物价、公共场所卫生、文化市场、文物保护等领域的执法检查,规范古城区旅游市场秩序,营造放心消费环境。在柔性执法下,潮州落实包容审慎监管机制,坚持寓管理于服务,贯彻实施“不罚、轻罚”清单制度。2023年以来,古城区各执法单位共作出不予行政处罚案件104件。

与此同时,潮州全面监管“潮州三宝”等特产食品安全。2024年以来,纠正各类食品安全问题近140个,守护群众“舌尖上的安全”;精准整治缺斤少两、价格背刺、消费欺诈、无明码标价等经营乱象,检查经营主体2816户次,发出《规范价格行为提醒告诫书》60份,守护群众“钱袋子的安全”。湘桥区还成功创建广东省首批“食品安全示范县”。

“优而深”开方 化解矛盾纠纷

生产经营中有何风险需要防范与警惕?非遗文创碰上产权问题该怎么解决?近日,潮州市司法局、潮州市普法办、湘桥区司法局、湘桥区太平街道、湘桥区文化馆联合举办“优化古城法治化营商环境主题宣传活动”,邀请律师为个体工商户和非遗传承人开课“问诊”,帮助大家解决遇到的法律侵权问题。

形式多样的普法课堂设于古城内,在潮州已成常态。潮州建立首席法律专家结对联企“接诊”机制,深入推进“百所联百会”“法律进企业”活动,组织律师、法律服务工作者通过“线上联系、邀请座谈、实地走访”多种形式,为古城区企业量身定制“法治体检项目”。2023年以来,累计开展法治宣传、专题讲座、法治体检、学法打卡等活动62场次,线上线下获益企业180余家,有效引导市场经营主体诚实守信,自觉提升法律意识和主体责任意识,依法合规开展生产经营活动。

面上的秩序有条不紊,如何确保管理触角延伸至古城区的“神经末梢”?

在湘桥区太平街道南门社区,一群退休老人成为社区管理的“最强辅助”,搭建起商家与各部门之间的联系桥梁。

南门社区地处潮州古城旅游中心区域,多元主体共存。旅游商业活动与居民生活融为一体,随着游客量与日俱增,交通、卫生、安全、环境保护等经受着巨大的考验。

nEO_IMG_p5-古城法治圈 又潮又City .jpg

潮州牌坊街“兴宁巷”法治宣传内容吸引游客驻足

为解决这些问题,街道及社区逐渐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办法。“2014年以来,我们推行‘巷长制’自治模式,从每条巷的居民中各推选出一名‘巷长’和两名‘巷长助理’作为商家与居委沟通联系的桥梁,全力打造‘秩序良好、社会稳定、群众满意’的社区环境。”南门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周吉介绍,经过长期的实践,他们发现商家在入驻辖区的前期与巷长多接触交流,可以减少商家与居民之间因装修而产生的各种矛盾。

2022年,古城巷道在进行微更新时,工程队在整修南门社区郑厝巷时发现该巷6号对面照壁存在严重安全隐患,且无法通过微更新项目一次性解决。郑厝巷巷长文幼明在得知这个情况后,主动联系相关业主了解情况、寻找解决办法。

经过多次沟通,所涉房屋各房业主依旧无法统一修缮意见,且业主经济能力亦无法支撑自家照壁修复如初。

在郑厝巷6号的邻居“潮”酒店出现后,这一矛盾也随之化解。受益于“巷长制”和居民议事厅制度,“潮”酒店装修期间与邻里关系处理得当,装修顺利进行,没有接到投诉。在得知社区和巷长的困境后,该酒店负责人毫不犹豫对照壁进行修复,排除了危险。

如今,“巷长制”和居民议事厅制度已成为古城生活的一部分,共建共治共享的格局已然形成。潮州还将构建“1+6+N”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体系为导向,全面提升古城综治中心聚合能力,全面推广运用“茶文化六步调解法”,开展“1名律师+N名法律明白人”行动,在各小巷茶舍、客栈、名人故居中将邻里纠纷化解于无形。

2022年以来,古城区所在的湘桥区共运用“茶文化六步调解法”化解矛盾纠纷306宗,打通基层治理难点、堵点,激活依法护城的神经细胞。潮州还成立诉前调解(和解)中心古城文化街区工作站,整合民警、湘桥义警、网格员、平安驿站、24小时志愿服务队等“6+N”群防群治力量,实现网格管理和志愿服务深度融合,确保居民、商户、游客之间和睦、和谐、和美,推动形成古城“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街道、矛盾不上交”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得益于此,湘桥区以“六年连优”的成绩获颁平安广东建设“一星平安鼎”。

“鲜而活”呈现 传扬法治文化

潮州手拉朱泥壶、潮州木雕、潮绣……节假日,广济桥上“一里长桥一里市”非遗集市让市民游客在观赏体验之余,感受非遗的魅力。

近年来,潮州深入挖掘本土法治资源,以“山水宋城”历史背景为主题,围绕韩愈法治文化、茶产业特色文化、非遗文化、红色文化等,厚植法治理念,高标准打造具有古城辨识度的法治文化带。让现代法治精神与历史文化遗存交相辉映、熠熠生辉。

身处古城,可看到法治宣传和景点相融,众多法治阵地遥相呼应。潮州以广济桥沿线文化挖掘为切入点,以韩文公祠为中心,串联金山书院、牌坊街、潮州西湖、唐伯元故居、双忠宫巷等,打造“茶+法”“孝+法”“旅+法”“德+法”“廉+法”“非遗+法”等18个法治驿站,并将沿线法治宣传阵地串珠成线,打造成为一条茶乡韵味足、法治底蕴深的法治人文游览路线。

nEO_IMG_p6-古城法治圈 又潮又City .jpg

潮州市司法局结合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普法活动,邀请游客感受“非遗+法治文化”

当前,潮州市司法局正以旧影潮州地图为模本,制作“宋”字形法治手绘地图,清晰解读古城法治风景,带领群众感受法治熏陶和法治文化魅力,该手绘地图将于近期发布。

潮州还深入挖掘各地特色文化,做好“法治+”文章。如将韩文公祠、兴宁巷、双忠宫巷打造成为法治宣传阵地,将普法宣传融入社区居民生活;聘任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大吴泥塑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吴漫等五人为潮州市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普法宣传大使;通过视频展播、志愿者讲解、实地参观、非遗体验等形式,灵活串联法治教育景观、历史法治人物和法治文化典故,让市民游客在逛古巷、赏非遗、喝工夫茶的同时,近距离感受法治古城的脉搏和呼吸。

潮州还结合“民法典宣传月”“宪法宣传周”等重要节点,不定期在古城法治圈的18个法治驿站举办系列普法宣传活动。如在金山书院举行潮州市“宪法宣传周”暨“文化越千年 法治润潮州”法治文化活动、在西湖公园举办“民法典宣传暨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主题宣传活动和法治灯谜、在牌坊街举办“法在身边,‘典’亮生活”古城city walk法治文化圈趣味活动等,进一步丰富群众法治文化生活。

各类法治文艺创作也与时俱进。潮州先后设计推出古城法治形象代言人卡通人物“潮小司”“潮小法”,创作“茶文化六步调解法”歌曲和MV《一杯清茶解心结》、民法典版歌曲《Mojito》、小品《新编韩愈断案》、潮州歌册《民法典宝藏》等法治文艺作品,并制作“茶文化六步调解法”手拉壶、工夫茶具、书签等文创产品,以丰富的法治文化表演向市民和游客展现潮州市法治文化和法治建设成果。

除此以外,潮州还将法治文化带建设与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和公民法治素养提升行动相结合。目前,潮州古城区已创建2个国家级、6个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打造5个法治文化公园(广场)、5个法治文化长廊,培育法律明白人1162人,为古城社会治理和法治乡村建设提供了一支“本土化”“素质高”“用得上”的法治人才队伍。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