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树木定型造型的方法,有南派和北派的区分,南派要对树木做‘手术’,定型后不变形,用时更长,成品的价格也更高。”
阿清(化名)一边修剪着罗汉松新长出来的枝叶,一边介绍着园林树木的技巧,俨然一副老师傅的模样,丝毫看不出他曾是一名被执行两次强制隔离戒毒的“瘾君子”。
阿清今年41岁,中山市黄圃镇人,初中辍学后,便与所谓的朋友混迹于社会,没有固定的职业。那时正值珠三角经济腾飞,百业俱兴,阿清在非法经营赌档中获得了不少收益。据他说,正是因为赚了“赌”的钱,才最终掉入“毒”的陷阱。
有了前车之鉴,解戒出所后,阿清深知走正路要从做正行开始,现在的他帮父亲经营着自家的花木场,承接市政绿化、别墅园林造景、房地产绿化及名树养护等工程,并在花木场摆起了烧烤摊,每天过着忙碌而充实的生活。长期的户外工作让他拥有了一身黝黑的皮肤和健硕挺拔的身材,说话中气十足,整个人充满活力。解戒后三年多的坚持,他一步步实现蜕变,人生开启了新篇章。
定目标
生活工作展新颜
社区康复期内,康复者一方面要面对常规或非常规检查,另一方面要背负着“吸毒者”的标签,容易受人冷眼。而最难战胜的,是各种心理应激反应,稍有摇摆,就会再一次坠入“毒窟”。
中山市强制隔离戒毒所(下称“中山所”)将康复期心理教育作为常规课程,帮助即将解戒出所的戒毒人员战胜“心魔”。在民警的鼓励和社工的引导下,阿清把完成“三年康复计划”作为第一目标,他清醒地意识到,要让自己忙碌起来,减少不必要的杂念和人际交往,才能重振人生。
一番考量后,他在父亲的生意范畴内找到了出所后的第一份工作,是对市内高压电网路线中长得过高、影响电网安全的树木进行修剪。这是最苦最累的活,上山、涉水、爬树、砍伐、搬运,早出晚归、风吹日晒,不仅要有力气、讲技巧,还有一定的安全风险。但阿清全扛了下来,做到出门有交代、回家有交流、干得有滋有味。工作合同期满时,阿清已经足足坚持了一年有余。
2024年春节后,他主动求变增加收入,经父亲同意后在花木场内经营夜间烧烤档。阿清此前从来没有涉足过类似行业,起初连如何腌肉、如何把握火候、如何炒粉炒面都不会,但一番折腾和坚持下来,生意也逐步好转。
扛责任
家庭三代亲无间
阿清年幼时,他的父亲忙于经营园林生意,疏于参与孩子的成长过程,生意成功后,对儿子颇有期望,奈何阿清当时正值叛逆期,与父亲的期待南辕北辙,父子俩的关系甚至可以用“水火不容”来形容。
吸毒后,阿清不仅与父亲彻底决裂,与家人关系也愈加紧张,妻子亦离婚而去。刚解戒回归家庭的他,时常感到无助和孤单。
专业社工运用结构家庭治疗模式,尝试帮助阿清修补的亲情裂隙,逐步增进他和家人间的沟通。民警和社工向阿清的父亲阐明康复者的心境和现实困难,强调亲人、亲情是阿清康复之路中极为重要的心理基石,阿清最终重新获得了家人的接纳。
为父方知父母心,不惑之年的阿清,也理解了父亲当年的严厉和苦心,工作上参不透的事,积极向父亲取经;闲暇时,主动了解儿子的学习情况;周末帮母亲做做饭,等待儿子放学回家,三代同堂,其乐融融。
竭所能
回馈社会感恩典
努力向上生活的同时,阿清还主动联系社工,表示花木场可以提供临时工作岗位和技术培训,帮助有困难的戒毒康复人员逐步回归社会。他和大家约法三章:既来上班,则好好干,莫提往事,不想干了,好聚好散。
通过社工的介绍,前后有数名康复者来到花木场工作,阿清手把手传授绿化园林技术。他分享道,园林绿化也是一门艺术,需要审美的眼光,掌握一定的基础技术就能谋生,就算做散工也收入不菲,市场很需要这类工人。
此外,阿清还成为了一名义务“禁毒宣传员”,在花木场内或社工组织的活动中进行禁种铲毒宣传,向戒毒康复人员、周边村民和外来务工人员传播禁毒戒毒知识。
面对民警的回访,阿清说,正是中山所的教育引导,帮助他领悟了“重生”的意义,回馈社会既是救赎,也是鞭策,让自己能平静面对旁人的眼光,让更多的人认清毒品的危害,让更多的康复者挺起胸膛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