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社区矫正实施细则》规定,社区矫正志愿者由具有一定专业技能,自愿为社区矫正工作开展提供无偿服务的人员担任,协助开展社区矫正工作。在横栏镇的街角巷陌,有这样一位特殊的理发师——她手中的剪刀不仅修剪着发丝,更修剪着迷途者的人生轨迹。社区矫正志愿者黄彩丽,用九年如一日的坚持,在社区矫正工作中谱写了一曲动人的“重生协奏曲”。
黄彩丽(左一)
温情接力
每年36场的爱心马拉松
黄彩丽的助矫情结始于一段刻骨铭心的家事。曾有年少无知的亲人误入歧途,她没有选择责备,而是用一把理发剪为其开启了新生。“教会他谋生的手艺,让他重新回归正途,比说一万句道理都管用。”这段经历让她感悟:每个迷途者的背后,都连着一个等待救赎的家庭。2016年,当社区矫正向她伸出橄榄枝时,她仿佛看到了当初亲人期待的眼神,毅然接过了这份沉甸甸的社会责任。
翻开黄彩丽的义剪日志,一组数字格外醒目:每月3场、每年36场、九年累计324场。在敬老院,她带着社矫对象为银发老人轻梳慢剪,那些颤抖的白发里藏着多少人生故事;在残疾人中心,剪刀的咔嚓声与欢笑声交织成特殊的治愈乐章;在社区服务站,从最初战战兢兢拿剪刀到后来熟练地为老人设计发型,社矫对象的蜕变让街坊邻里纷纷竖起大拇指。
“第一次给老人理发时,我的手抖得比他还厉害。”曾因诈骗罪被判处缓刑的小林回忆道,“是丽姐握着我的手完成第一个发型,那刻我突然明白,原来我也可以成为给别人带来温暖的人。”
爱心接力的几何倍增
从“被矫正”到“去治愈”的华丽转身
黄彩丽的魔法剪刀剪出了无数动人故事:有抗拒社交的焦虑症患者,最终成为心理辅导员;有自卑的年轻妈妈,通过义剪重获家人信任;更有曾经的“问题青年”组团成立爱心义剪队。最让她自豪的,是见证这些特殊学徒完成“受助者-自助者-助人者”的三重蜕变。“他们缺的不是改过自新的意愿,而是社会给予的一个微笑。”黄彩丽常这样说。在她看来,那把普通的理发剪就像一把钥匙,能打开封闭的心门,让阳光照进来。
黄彩丽的善举像投入湖心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黄彩丽与司法所合作,在入矫宣告仪式上给予社矫对象鼓励和支持,她组建的“新生义剪团”已发展成60人的队伍。黄彩丽还积极动员身边的人参与助矫工作,她邀请侄女教社矫对象做月饼、做汤圆,让中秋节的敬老院充满欢声笑语;她发动朋友捐赠物资,与社矫对象一起慰问困难家庭。在她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加入助矫队伍,形成了“政府+社会+志愿者”的帮扶模式,让社矫对象感受到社会的接纳,增强回归社会的信心。
一把剪刀
剪出迷途人生回归路
在这个追求快节奏的时代,黄彩丽用最质朴的方式诠释着“拯救”的真谛。那些落在发梢的阳光,那些剪下的发丝,那些重绽的笑容,共同编织成最动人的新生画卷。正如她常说的:“法律划定了行为的边界,但只有爱才能重塑灵魂的形状。”这把承载着希望的美发剪,仍在继续书写着更多“从头开始”的温暖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