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按照上级统一部署,省司法厅结合司法行政工作实际,精心组织了“我和政法70年”新媒体宣传活动,充分展现全省司法行政系统奋发向上的时代风采,引导全省司法行政广大干警和法治工作者积极投身新时代、拥抱新时代,把实现自身人生价值与开创新时代司法行政工作改革发展新局面紧密结合起来,礼赞新中国,建功新时代!
本篇文章由高明监狱民警钟世红创作,获得省监狱局“同心筑梦”文学作品创作活动二等奖。
高明监狱的土地史话
时间上溯到20世纪50年代后期,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顺利完成,国民经济得到了有效恢复和快速发展。随着整风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全面铺开,内部肃反运动大规模开展,罪犯数量大幅度增加。为适应政治和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广东省劳改单位经历了“两铺两撤”的变化,省公安厅决定在佛山地区筹建一个劳改劳教单位。
经过多方考察权衡后,建场地址选在地多人少、有成片荒地、东临西江形成天然屏障,适合办成规模较大的劳教农场的高明县西安公社。
1957年9月,14名由政府派遣的“国家干部”辗转来到高明县西安公社良江村,围绕着土地的征收、开垦、耕作、争夺、建设等,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创建广东省第26劳动改造管教队(高明监狱前称)工作,为高明监狱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征收土地 实现从无到有
筹建,是白手起家,从一无所有开始,是从绘蓝图、作规划开始,也是从征收和接收农民的土地开始。
14名同志在良江村开展工作过程中,淳朴的村民给予了热情接待和大力支持,他们把村庄的祠堂腾出来,供同志们作为住宿和筹建办公场所,使大家有遮风避雨之所,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西安公社同意筹建农场,具体工作还要和当地村民商谈。首任农场场长陈松同志带人分头做工作,与各片区、大队、村协商征地事宜。因为当地村落地多人少,每人分有20多亩责任田,且多为荒地、滩涂、小山包和乱葬岗,难以耕种,村民们都很乐意将无法耕种的多余田地无偿出让给农场,由农场负责上缴新接收土地粮税。土地的接收工作进展顺利。
农场本着先拿地再耕作的原则,“韩信点兵多多益善”,分别与周边各村签订《征地协议书》,绘图表明移交土地的面积和方位等。至1961年,一共征得土地6334.77亩,农场占有的土地面积扩展到4平方公里。
由于各村移交的土地没有连在一起,早期农场耕地与老百姓的农田相互间杂,给生产和监管带来诸多不便。后经过多次协商,把分散的土地与百姓耕地置换,最终使农场耕地全部连成一片。
1962年,高明县发生了一场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导致高明县多处围堤穿决,漫天大水在短时间内淹没了整个农场。
尽管由于提前转移实现农场干部和罪犯零伤亡,但汹涌而至的洪涛,让农场人事后想起来还心有余悸。同时,也使他们清醒地认识到,农场地势处于低洼地,一旦受到水浸,要保证人员的快速、安全转移,必须有一个距离较近、面积较广、地势较高的场所。
1963年4月,在高明县、公社和村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农场征收山地面积42.28亩,建立分散关押点。
从此,农场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也就有了起家之本,稳健地迈出了从无到有的第一步。
开垦土地 筚路蓝缕的拓荒
征收来的土地是位于西安公社几个村庄交界处的荒野地,对各村而言,是急于甩包袱的“边陲”地块。那里道路不通、人迹罕至、虫蛇出没、孤坟遍地、满目荒凉。
尽管已经有了思想准备,但是环境的恶劣程度,仍然是远远超出了先遣队员的预期,让他们都傻眼了。然而,艰难的条件并没有磨灭队员们的斗志,反而激发了他们对党的事业忠诚奋斗的满腔热忱和战天斗地的大无畏精神。
说干就干。
干部们率领罪犯在这片荒地上披荆斩棘,开始“开荒复耕”运动。为了节省来回走路的时间,他们一起在田头搭棚掘灶,安营扎寨,吃饭和住宿都在田头解决。
最初的开荒,都是倚靠人力,用锄头、扁担和簸箕等最原始的劳动工具锄地挑土。“那个时候呀,地又硬,一锄头下去,只能锄进去那么一点点皮,震得虎口都发疼。”开场元老杜日生老人看似轻描淡写的述说,却饱含了当年几许艰辛与无奈。
1958年,农场咬紧牙关,从有限的资金中调拨了一部分购买了160头耕牛,大规模开垦耕地,改良土壤,挖通沟渠,削平缓坡高地,建设基本农田,大大加快了垦荒进度。
据资料统计,1958年间,农场挖土13239方,开渠5.97公里,积肥2705660担。至1962年,农场共深翻改良土壤3541亩,注入泥沙改良土壤964亩,基本农田面积扩展到4770亩。
1962年以后,每年农闲时农场都要组织罪犯平整山包,挖渠开沟,修筑道路等。据一名老同志回忆,平整土地时还从一座占地面积很大的坟墓中挖掘出一把约1米来长,完好无损且异常锋利的宝刀,只可惜最后不知所终。老人估计坟墓埋葬的“是明清朝代的达官贵人”。
1974年至1975年间,全国上下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活动,农场也坚持“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干部、工人、教师学生、医务人员、售货员、炊事员、保育员、家属及罪犯等所有的劳动力均上工地奋战。
经过2年时间的共同努力,共修筑起一段700多米的堤围,平整和开垦农场西边农田约为2000亩。
功夫不负有心人。
经过一代又一代农场人锲而不舍的努力,终于在杂草丛生的土地上,建成了防洪排涝沟渠布局合理、田地灌溉水利便利、水陆路交通线路纵横交错、农田平整高产的新型农场。
耕作土地 旧貌换新颜
国家给予农场式监狱的政策是组织罪犯进行自给性生产。因此,农场的干部和罪犯都非常清楚,紧紧依靠土地、精心经营土地,使土地产出最大效益是他们赖以生存、改善生活、实现农场发展的重要条件。
建场之初,农场的运作没有一条成熟的道路可以走,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一切只能靠自己在摸索中不断总结和前进。
民以食为天,解决农场人员的吃饭问题是首要任务。建场之初,农场种植的农作物有水稻、蔬菜、花生、甘蔗、香蕉、棉花、香茅等,随后逐年增加水稻种植面积,减少或者淘汰一些效益不好的农作物,过渡到以水稻生产为主,兼种一些蔬菜供应本场,生产的粮食有效解决了吃饭的问题。
据侯永福老人回忆道:“农场除了1962年那次洪灾造成欠产外,即便是在困难时期也能保证全员吃饱,特别时期还无偿支援当地群众”。
随后,农场还根据实际需要,先后成立基建队专门建设农场的办公区、监管区、生活区、围墙等基础设施,结束了借宿村民祠堂生活、办公的尴尬局面;建立砖厂、酒厂、养猪场、大米加工厂等,改善了农场人员的生活;筹办了学校、医院、供销社等,较好地解决了干部家属就读、就医、就业等实际困难。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农场人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不断改善着自己的生存和生活环境,把农场建设成了一个自给自足的小社会,昔日的荒野地完全改变了原有的面貌,重新焕发了蓬勃生机。
争夺土地 化干戈为玉帛
荒田没人耕,耕开有人争。农村的这句俚语,恰如其分地反映了70年代农场与周边村庄争夺土地的情况。
当山包被夷为了平地,当荒野被垦成了良田,当昔日的滩涂地长出了沉甸甸的稻穗,而周边农村由于人口迅速增长导致人均耕地面积越来越少时,村民开始后悔当初的“慷慨赠与”土地,并以抢收农场庄稼、锄占农场土地、阻挠农场耕种等多种方式要求农场退还原先属于他们的土地,还经常与农场围绕土地问题引发冲突。
1975年的一个夏天,大约是下午时分,20多名村民在一个生产队长的带领下,写好了要求农场即刻归还以前征收的良江村土地的契约书,集中在农场办公室前,一定要场长周德新同志签字。
时任场长周德新和教导员徐景华恰巧都外出了,农场的其他领导与村民商谈,任由领导们磨破了嘴皮子,村民们依旧是不依不饶,态度蛮横固执,摆出一副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架势,一定要拿回他们当初的土地,并引发了肢体冲突,差点发生群殴事件。
事后,场长周德新亲自带领时任农场狱政股管教干事的侯文福,一起到良江村与村民谈判。为什么会在农场130多名干部中选中一个小干事作为“救火队员”呢?因为当时的监管条件下,大多数罪犯都从事野外农业劳动,不时会有罪犯乘机脱逃。为了实现联防联动,加强防逃追逃工作,农场经常派人走访周边村庄,与村民座谈。作为管教干事,侯文福时常扮演这种联络员的角色,他常年奔走于村民中间,与村民在坑板田头促膝长谈,拉家常道里短,一来二去就与村民混得熟络。
侯文福处事果然有自己的一套。他到了村民家中先不急于谈正事,而是卷起裤腿就与村民坐下来大碗喝劣质烧酒,然后天南地北乱扯一通,一下子就拉近了与村民之间的距离。村民在喝得酩酊大醉之时,拍着胸脯就答应“看在侯干部的面子上,不再去找农场的麻烦事”。
平息了村民的情绪之后,农场也更加注意与村民建立鱼水深情,每年农忙时抽调一部分富余的劳力帮助村民收割,年节时给村民送一些自己喂养的猪肉,与村民代表聚餐座谈。从此,再也没有发生村民与农场争抢土地的事情,反而是在农场发生逃犯事件时,村民积极协助追捕,甚至彻夜不眠。
农场人凭着自己的真诚与智慧,以退为进,巧妙周旋,“杯酒释宿怨”,化干戈为玉帛,既维持和发展了与老百姓之间的关系,为单位顺利开展工作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又保全了土地的完整,为单位的建设和发展留下了极其宝贵的一笔财富。
建设土地 绘就发展蓝图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诗人艾青的这句诗,是老一辈监狱人的对土地最真挚感情的真实写照,也是渗入到一代代监狱人血脉深处的精神传承。
正是心怀这份爱,老一辈监狱人通过不懈努力,积攒了推动监狱后续发展的源源动力和精神财富;正是心怀这份爱,一代代监狱人埋种下希望的种子,在寸草不生的沼地荒野放飞理想;正是心怀这份爱,激励着一代代监狱人接续奋斗,以监狱为家,用勤劳的双手和埋头苦干的精神,在监狱的土地上描绘出一幅漂亮的蓝图。
从茅草房到砖瓦房再到钢筋混凝土楼房,从多合一工作用房到逐渐齐全的功能用房,从画地为牢到建起围墙架设电网,在上个世纪,监狱警察带着罪犯,凭着肩挑背扛,将劳改农场建成了警戒森严的大墙内监狱,实现了“劳改人员由野外劳动向大墙内劳动改造转移。”
随着监狱工作的要求不断提高,始建于上世纪的建筑,建筑格局、设施设备、功能发挥、信息化运用等方面,已经难于适应当前的监狱工作的发展需要。
近年来,按照建设一座“设计合理、功能齐全、人文美观、充满现代化和信息化气息的新型监狱”的要求,高明监狱启动“十二五”规划项目建设,奏响了高明监狱大建设大发展的美妙序曲,开启了高明监狱发展史上的又一轮新征程,将实现监狱环境布局和整体形象的全面提升!
岁月的奔涌从不停歇,奋斗的征程永远向前。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
如今,我们接过了接力棒,正满腔热情,携手前行,在广阔的土地上描绘着美好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