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出生在农村的80后,他在城市闯荡过、打拼过,怀着一腔为家乡建设的热忱,一家三代担任调解员,为乡亲化解纠纷,平息争议,彰显一个新时代乡村人民调解员的赤子之心。
他,就是茂名市电白区马踏镇松塘村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员蔡福光。
一名离休大队书记的调解情结
蔡福光的爷爷蔡瑞龙出生于1907年,新中国成立前便参加土改工作,在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任连河乡第一乡长(历年当选电白县人大人民第二、四届代表),后在松塘大队(管理区)工作任大队副书记,分管治安和人民调解工作,2008年去世。
蔡瑞龙是一位家喻户晓的热心肠“和事佬”,参加工作45年,兼顾公平公正又富有人情味的调解方法,化解邻里纠纷和家庭矛盾,赢得村民的尊重和认可。
有一次,村里有一户村民的房屋被洪水冲坏,户主是个平时得过且过的人,因家境困难,洪灾过后不主动考虑重建房屋,其妻子四处筹措资金多次催促,他仍无动于衷,妻子一怒之下,回到阳江的娘家居住。
得知此事后,蔡瑞龙多次往返阳江和茂名,到其妻子娘家走访,劝解;与该村民进行沟通,劝说其与妻子好好沟通。经过多次劝解,最终其妻子返家处理重建房屋事宜。随后,蔡瑞龙为该村民寻找工作,并发动其他村民协助其修建好房屋。
多年的调解员工作,让蔡瑞龙在乡里乡亲中威信更高,无论是家长里短的“小纠纷”,还是分家立户分配财产的“大矛盾”,村民都找蔡瑞龙帮忙。蔡瑞龙总是用心调解,有他在场,纠纷总是能很快得到解决,真正做到让大家满意,让矛盾合理化解。
在爷爷蔡瑞龙潜移默化的影响下,蔡福光的父亲蔡成贵也成为了一名人民调解员,在平凡的岗位上继续发光发热。
难以割舍的调解情怀
蔡成贵现年66岁,1972年在松塘大队参加工作,1993年7月参加中国共产党,1994年担任松塘村委会治保主任,负责村内治安和人民调解工作,直至2019年5月离任(退休),从事调解工作25年。
质朴的性格和多年党的教育成就父亲蔡成贵乐于助人的品行,不管村民间发生什么民事纠纷,又或家里人有解不开的心结,他总会有办法解决;就算是激烈的冲突如团团烈火,蔡成贵总能使其随风化去,回归清净。
二十多年来,蔡成贵在人民调解员平凡的岗位上,为村民排难解忧,勤勤恳恳地做了许多“解纷争、暖人心”的工作。在他的努力下,村里时刻保持着和谐安稳的氛围。
有一次,村里的村民发生了土地使用问题产生纠纷,双方各执一词,矛盾逐步加深,双方几次发生打斗,幸好无造成人员伤亡,经镇政府、司法所人员多次调解,双方仍然是“面和心不和”。
为把双方的心结彻底解开,蔡成贵利用乡里乡亲较为熟悉情况的优势,走访四邻,动员亲友,与双方分别沟通、交流,找出问题症结所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宣传法理法规,耐心劝解,给出合理建议,最终促成双方心平气和协商沟通,双方签订和解协议,化解矛盾。
爷爷蔡瑞龙和父亲蔡成贵的耳濡目染,让蔡福光从小埋在心里的“调解员”种子生根发芽,加入人民调解员队伍,谱写新时代“和事佬”的新故事。
第三代调解员:不忘初心
1981年出生的蔡福光,是典型的“80后”,2003年参加工作,2004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先后在广州、深圳的电子行业工作。虽身在外地打工,但仍时刻关注着家乡的建设。
2018年12月,蔡福光回到松塘村任村委党支部委员,兼任村人民调解委员会人民调解员,开启服务家乡的新农村建设之路。
在外打工的经历,让蔡福光这名年轻的村干部深刻认识到,要发展村经济,带领村民致富奔康,资金、技术、经验很重要,但和谐稳定的环境更重要。蔡福光便利用自己此前务工积累的经验运用到村委会工作的同时,积极化解村民的矛盾纠纷,维护村经济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大家称他是村民矛盾纠纷的“灭火器”。
有一次,有两位村民因家中小孩在学校打架,双方父母各说各理,在学校讨说法,剑拔弩张,互不相让,几乎动起手来。学校老师和校领导极力劝解未能凑效,反被双方家长要求追究校方责任。学校没法解决,便请蔡福光帮忙调解。
蔡福光立即到双方家中了解情况,耐心劝导,但家长态度依然强硬,反复强调自己的诉求。随后,蔡福光采取个别细谈的办法,和学生、学生爸爸妈妈分别谈,细致做好双方学生及家长思想工作,讲法律,讲情理,谈教育,提出实际可行的解决办法。同时,对家长说明孩子们愿意和好的真实想法,劝导家长倾听和尊重孩子们的意见,做到法到理到情到,双方家长最终和解,重归于好,得到学校和乡邻的一致好评。
蔡福光一家三代,牢记党的宗旨,传递党的声音,送去党的温暖,带领村民群众致富奔康的同时,积极为村民群众化解矛盾纠纷,为乡村早日致富奔康营造和谐稳定的环境,不断提升村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