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岁的杨永红,是广州花都监狱五监区一名普通管教民警,2020年5月1日,他因突发性脑出血,不幸病倒在了监狱封闭执勤的第一线。
“真不敢相信,刚刚组织罪犯谈完心,前一秒钟还在与我们交流罪犯改造心得的他,就这么突然地倒下了……”
“这几天,身边突然看不到他的身影、听不到他爽朗的笑声,感觉周围的空气都是凝固的,心里特别难受……”
这是杨永红重病住院后,监区战友们最真实的内心流露,在痛心的同时,他们每时每刻都在虔心祈祷老杨平安归来。
翻看杨永红的人生履历,一路走来,他身上既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也没有轰轰烈烈的伟业,但他却用数十年的默默坚守,谱写了一曲“普通的岗位因为坚守而精彩,平凡的工作因为奉献而崇高”的动人乐章。
他总是选择逆流而上
▲转业地方,他去了最艰苦的单位
杨永红是军转干部出身,1986年入伍的他,2007年已经是空军某技术侦察局技术9级助理工程师,转业时,凭着他在部队的突出表现和团职干部身份,本来有很大机会留在广州市区的局机关部门工作,但在填报意向单位时,他却郑重写下了:到组织最需要的基层一线岗位去!
他的这个决定让同年转业的战友们感到十分的不可思议:“在部队摸爬滚打了这么多年,难道你觉得还没苦够,个人牺牲的还不够多?”家人和亲戚朋友也一时难以接受:“部队工作没日没夜没有家庭,家里都能理解和支持,但既然转业到地方工作,能更好地回归家庭,他却作出了这种选择!”
但生性执拗的杨永红还是默默收起身边亲人、战友的不解和埋怨,只身扛着行李包,几经周转来到了离家70多公里,当时地处最偏僻、条件最艰苦、环境最恶劣的原广州市第一劳教所(现广东省广州花都监狱)。而且,在这个山沟沟里,他一干就是13年。
▲支援社矫,他第一个主动请缨。
2011年的南沙,作为远离市区的新经济开发区,社矫任务繁重。广州市司法局从全市“征兵”支援南沙社区矫正工作。
“我报名!”杨永红成为第一个写下请战书的人。
接手区司法局社矫工作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岗位上只有他一个人,法治宣传、人民调解、社区矫正……每一项工作都离不开他。办公室常常被来访群众挤满,定分止争、化解矛盾,他乐此不疲。
老杨的作息几乎没有规律,他的时间完全服从和服务于工作安排:夜里凌晨,披星戴月处置社矫人员突发情况;通宵达旦,加班加点赶制基层综合材料。累了就伏案小憩,饿了靠泡面充饥,办公室几乎成了老杨半个家。他坚持每日串村走巷十几公里、入户排查数十人,在南沙的那几年,他走访辖区矫正对象多达2000余人,慰问了百余个困难户。
▲监狱搬迁,他再次申请回援。
2016年,监狱搬迁新址,监管改造工作日趋繁重,基层警力却持续吃紧。对此,杨永红本可以置身事外,继续留在区局干好自己早已轻车熟路的社矫工作,但他得知监区警力紧张,很多时候工作都是连轴转,很难保证民警的正常休息时间。于是,第二天,他就向区局领导递交了回监狱工作的申请。
“老杨,这几年经过你个人的艰苦努力,好不容易为局社矫工作打下了如此好的基础,局里对你的工作非常满意,目前,我们也正考虑向上级为你申请个人三等功,希望你能慎重考虑回监狱工作的选择。”面对南沙区司法局领导的苦心挽留,杨永红还是态度坚定:“局社矫工作已经逐步走上了正轨,我的工作使命也算顺利完成,但监狱现在正处在转型发展的困难期、攻坚期,很多工作都还在爬坡阶段,相比而言那里更需要我……”
他总是冲在战“疫”前线
庚子年春,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国,监狱第一时间全面转入“战时”封闭管理。大年三十刚值完班回到家中的他,本可以以年龄偏大、患有高血压等基础疾病原因,寻求适当照顾,但他没有,他第一时间站到了疫情防控的第一线。
杨永红授课
▲他重视“稳定改造情绪”
疫情特殊时期,因防控工作需要,监狱对罪犯全面实行特殊管理,最初,有部分罪犯存在情绪波动的情况,尤其是湖北籍罪犯思想波动尤为明显。为及时稳定罪犯情绪,杨永红极力建议并协助监区,迅即启动了湖北籍罪犯思想动态工作大排查,并积极为罪犯额外申请拨打亲情电话200余次。同时,他还努力打造监区抗疫活动“升级版”,在保证安全距离的前提下,组织罪犯开展“毽子大比拼”“投篮PK赛”“百变歌王”等各类文体娱乐活动,有力有效稳定了罪犯的思想改造情绪。
▲他推崇“文化涵养品行”
受特殊时期特殊要求的限制,一段时间以来,罪犯间的小口角、小摩擦有日渐增多的趋势,为了涵养品行,杨永红在罪犯中广泛推行“阅读静心境,文化你我他”活动,在监区设立“典藏书房”“流动书吧”,开展“全员阅读节”“防疫知识大比拼”等寓教于乐的特别改造项目,并在监区推出《监区好人好事》《改造积极分子每日速报》《中外名著你我共享》等文化专刊,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和积极向上的文化不断融入监区改造氛围,融入罪犯生产生活。如今,阅读已经成为其所在监区罪犯改造生活中的重要部分。
他总是追求工作极致
“他在犯群中热度很高,许多罪犯都愿意向他敞开心扉。”谈起老杨教育罪犯的手段,监区领导都对他赞不绝口。打开档案柜,经老杨亲手填写的谈话记录本就有10余本,约30余万字从他笔尖流淌,经他专管罪犯达1200余人,在服刑改造期间违规违纪发生率仅在个位数。
▲他是不厌其烦的“好好先生”
重点罪犯李某是监区里出了名的“刺头”。与其他服刑人员吵架闹事、顶撞民警等劣行屡教屡犯。教化顽危份子的担子又重新落在了杨永红身上。还有必要跟他谈吗?老杨的答案是肯定的。
李某还清楚记得,2020年新年那天,杨永红找他在礼堂门口拉家常时的言辞恳切。那天中午,李某因小事与其他服刑人员发生争执被批评教育,心中正愤愤不平。老杨喊他到礼堂外坐下,还不忘递给他一件厚棉袄。本以为会遭到另一轮批评,可没想到老杨谈的都是家庭琐事及监区生活。
“当时不明白他为什么没批评我,他对我太好了,好的让我只要做错一件事都觉得对不起他。”李某感激那个肯倾听他心声的杨警官,那个从来不问他“你为什么又犯错”,而是会问他“今天被批评了,难受吗?”的人。李某如今改造表现进步明显,获得了当月监区“改造积极分子”的奖励。
▲他是“陪伴式”改造的创始人
“杨警官,为什么我总是觉得我来到这个世上没有一点意义?”那是老杨在一次与罪犯谈心时,一个年仅19岁的罪犯王某不经意间流露出的厌世念头,这对老杨来说,是一次灵魂的拷问,更是一次触心的反思,当晚老杨辗转难眠。一个“陪伴式”改造的大胆想法,突然在老杨的脑海中定格。他连夜从执勤床上爬起,在监区罪犯中全面排查与王某年龄、出身相似、改造积极性高的罪犯,将其调整至王某监舍临近床位,通过该人员改积极向上的改造心态,潜移默化地影响王某,并通过该人员全方位地了解王某的现实思想情况和改造表现。
迅速、有效的情报来源使老杨对王某的“攻心”教育取得了实质的进展,“陪伴式”改造方式取得成功,并在监区全面推广。19岁的王某在刑满释放当天,转身朝老杨深鞠一躬:“谢谢您,给了我第二次生命,这次我要好好活。”老杨笑得温和:“孩子,往前走,别回头。”
他总是把善念在身边无形播撒
杨永红性格随和,心态年轻,与人为善,“微笑”是他最大的招牌,酷似一尊随时都在绽放爽朗、慈悲笑容的“弥勒佛”。对待身边的战友同事,他总是谦和热情,乐于助人,习惯于为他人考虑、替身边人分担。
杨永红(右四)与同事在一起
▲他始终把别人置于己前
因监狱警察值班模式特殊,没有双休日,更没有节假日,因此每到周末或节假日,他都会主动向监区领导申请多排自己的班,让其他的同事能有更多的时间,抽出更多的精力,全心陪伴家人,安心处理家事。他说:“到我们这个年纪,生活上已经稳固了,家庭也没有太多的牵挂,他们很多年轻同志,还正处在事业打拼的起步期、艰难期,作为过来人,有些苦我们曾经吃过,深知其中的辛酸和艰苦,所以,我要尽可能为他们争取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助力他们更好地成长来度过这段人生的爬坡期”。日常,只要轮到他值班,永远都是提前至少10分钟到岗交接班,就为了让坚守了一天的同事能早点下班休息。同事中,只要谁遇到困难,他都要主动站出来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谁在工作或生活上有了困惑,他都会积极靠上去听他倾诉、为他指点。
▲他乐于为人解难排忧
今年春节至今,因疫情防控需要,监区民警们连续几个月的超负荷运转。为了帮助同事们,尤其是年轻民警们排解烦闷、舒缓压力、树立信心,他主动“混迹”到年轻同志中间,与他们谈人生几何、聊微博热搜、侃综艺娱乐,在同事们看来,杨永红已经俨然成为了大家的“思想辅导员”和“知心大哥”。“到目前为止,无论在工作上还是生活上,他是我在花都监狱最敬重的一位前辈,没有之一。”监区一名年轻民警如是评价杨永红。
对罪犯,他亦是如此。罪犯张某家属讲述了家里债台高筑,生活难以维系,张某无能为力,无计可施。为了不影响改造,老杨默默地给张某家属寄去了1000块钱,以期能解燃眉之急。
自杨永红在监狱一线封闭执勤岗位因突发性脑出血被紧急送往医院抢救后,广州市司法局党委高度重视救治工作,全方位协调医疗资源和医护力量,尽最大努力对杨永红进行了救治。日前,杨永红已经从重症监护室转入普通病房,病情持续好转。
这世上没有天生的英雄,只是因为国家需要,有人愿意牺牲自己。杨永红用当仁不让的担当、实实在在的行动,诠释了一名司法行政党员干部过硬的“铁军”本色。
老杨,你看,最苦最累的日子大家都扛过去了,最难最险的日子你都挺过来了,再坚持一下,坚持到底,决战到底,必定胜利!我们等你早日归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