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
在脱贫攻坚一线——梅州市丰顺县潭江镇大胜村,有一位热心的书记,他叫曾淑方,是广东省第二强制隔离戒毒所党委委员、副所长。一年多前,他来到大胜村参加扶贫工作,成为驻村第一书记。
曾淑方的足迹走遍了大胜村周边数十公里的山路,山中的沟沟坎坎已经熟记于心,他心中熟悉的还有他带头干出来的扶贫事业。
去年5月初,得知扶贫消息,曾淑方毫不犹豫地提交了报名资料。谈起当初的决定,他说:“我是客家人,出生和成长在梅州农村,与农民有深厚的感情,深知贫困户的不易,从小我就立志做一个‘拓荒牛’,帮助广大村民摆脱贫困。”
舍小家为大家
当好扶贫的“带头人”
从一名戒毒干警,转变成一名驻村扶贫干部,这对于曾淑方来说,跨度比较大。因农村工作千头万绪,曾淑方压力不小,因此曾出现水土不服,皮肤病加重等问题。
“有了大家,才会有小家”,所幸的是,家人很理解他的工作,他也更有信心面对一个个困难。
大胜村地处偏远,交通不便;村里底子薄,作物种植分散,没有形成规模,更没有成立产业联盟。
“办法总比困难多”,曾淑方并没有气馁,团结带领村支部迅速开展摸底调查工作,提前谋划布局。他把大胜村的土地片区、产业、贫困人口等整体情况制作成思维导图,逐一详细梳理分类,标明重点、难点与突破点。
扶持特色产业
当好致富的“操心人”
“开春时节正是葛根育苗的关键时刻,如果错过了这一时节,今年就种不了了。”这曾是曾淑方的心头忧。
当时,种植指导师远在梅州平远县,无法亲临现场指导育苗和种植。为此,他决定让平远县的专业人员通过视频的方式,指导贫困户如何育苗和种植。
▲曾淑方查看种植物种养情况
曾淑方也注意到,大胜村受制于自然条件,种植业未形成规模开发和集约发展,农民增收渠道单一。且计划开发的果品基地土地产权不清晰,股份不明确,推进的难度极大。
为扶持种植产业,工作队几乎跑遍了当地所有部门,成功实现大胜村果品种植基地建设项目的落地生根。
随后,曾淑方又为基地积极寻找合作企业,形成稳定的“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助推农户走上致富路。此外,他多次牵头组织开展种植养殖、制陶等技能培训,举办致富带头人培训班。
大胜红陶厂,原来是一个位于山中的家庭式小作坊,位置偏僻,设备不足,厂房陈旧狭窄,存在较大安全隐患。受制于种种不利因素,红陶厂一直无法扩大生产,无法获得大客户的订单,只能接利润微薄的小订单维持生存。
大胜红陶厂新建成后,生产环境和生产能力的提升吸引了大批客户纷纷下订单。红陶厂产值在短短几个月时间内由十几万跃升到七十多万。带动就业后,雇员由原先的十几人提高到如今的40多人,员工月工资收入可高达7千多,为村集体提供每年12万的租金收入。
关心村民生活
当好攻坚的“贴心人”
大胜村是潭江镇“人口最多、姓氏最多”的自然村。
“以前村里发生争执,谁拳头大,谁就是真理,如今村民都养成有事好商量,办事按政策、依法规的良好习惯,曾书记真是给大胜村带来一股清风。”村民罗伯每次谈起曾淑方,都竖起了大拇指。
▲大胜村法治文化宣传栏
近日,曾淑方积极运用《民法典》,邀请驻村法律顾问参与到修订村规民约、法治宣传、人民调解等工作,全村上下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思维逐步形成。如今,法治大胜成为大胜村一张崭新的靓丽名片。
▲向村民了解生活情况
同时,曾淑方坚持跟踪排查贫困户家居环境、收入情况,及时收集问题、研究解决问题,多次针对在村就业的贫困户组织技能培训,做强就业扶贫车间;积极向省司法厅申请资金,向贫困户发放疫情补贴8万元;为83户贫困户282人购买扶贫返贫救助责任保险,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筑牢严防因疫情、病情、灾情返贫的扶贫工作机制。
今年以来,驻村工作队在省司法厅的部署下,实施了贫困学生“一对一”结对助学计划,为贫困学生联系律师事务所、公证处、司法鉴定所,逐一建立资助帮扶机制,确保不让学生因贫失学,同时还鼓励相关机构为贫困学生毕业就业提供实习机会,激励贫困学生以成长成才实现脱贫。
大胜村留守老人和儿童比较多,但是缺乏老人活动中心、文化室。驻村工作队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积极向省司法厅申请专项资金,筹备建设文化场所。
71岁村民罗传家,今年经确诊患有食道癌,在面对医疗费用单一筹莫展之际,曾淑方向组织汇报,民警职工慷慨解囊,共筹集善款26000多元帮助罗传家。
谈起扶贫工作的心得体会,曾淑方希望培养一支永不离开的工作队伍,依托当地的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产业,紧紧依靠社会力量,整合社会力量,助力精准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