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1岁的她,明明可以享受轻松悠闲的日子,可却连着参加好几次难度非凡的“法考”,还考了个好成绩;明明可以含饴弄孙、坐享天伦之乐,可却前脚退休,后脚上岗,还成了“优秀模范”。
她是谁呢?
她是深圳市宝安区新安街道的金牌调解员“梁姨”,一个一生都在“升级打怪”的女主角。
英姿飒爽的“女包公”退休了
“梁姨”名叫梁秀琴,是新中国的同龄人。湛江雷州(原名海康县)是她的家乡。
梁姨的一生,只需“折腾”二字概括。
不同的是,前半生,被命运裹挟着“折腾”,后半生自己选择“折腾”。
1966年,“文化大革命”洪流,席卷大江南北。17岁的梁姨被时代安排,到湛江海康县英利公社红河生产队当了一名女知青。
1978年,梁姨来到了人生的拐角处,当时海康县人民检察院重建,到下乡的知识青年中考察挑选优秀人员选中了她。1979年,梁姨调入刚重建的海康县人民检察院,成为了一名办案员,负责刑事案件。
因为“文化大革命”的原因,梁姨错失读书的机会,而检察院的工作,要求她快速掌握刑事法律知识。为了胜任这份工作,同时也为了弥补以前的遗憾,梁姨开启了学法之路。
梁姨学法,全靠自己折腾。她购来大量法律相关的杂志,书籍,海量的阅读让她的法律知识储备不断增加,她还结合自身工作,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新的法律法规。就这样,梁姨从一个“职场小白”,转变成了刑法专家。她因为专业过硬,工作出色,于1989年2月3日被任命为副检察长。
1991年,检察院成立了民事督察科,梁姨成为该科室的主管副检察长。
新的工作意味着新的挑战。梁姨过硬的刑法知识在这里无太多用武之地,民法才是梁姨新工作的“绝世利器”,可梁姨对民法却了解的不多。
人生中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有折腾来折腾去。梁姨没有气馁反而跃跃欲试,开始学习民法。
日月如梭,在不断的工作学习中,梁姨不断地充实着民法知识,成了“民法通”。
2001年2月,雷州市党委将梁姨调到纪委监察局任纪委副书记,监察局长,新的职位让梁姨有了新的平台施展拳脚,继续书写精彩。
在梁姨的职业生涯中,没有一宗错案、没有一宗人情案,没漏捕漏诉过一个犯罪嫌疑人。群众都称她为“女包公”“巡按”。她还先后获得“广东省优秀检察员”“广东省首届十杰女检察官”“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广东省人民满意的检察干部”等荣誉称号。
荣誉加身,繁华落幕。2005年,英姿飒爽的“女包公”梁姨光荣退休了。
“法考”现场来了个“高龄考生”
除了学习外,梁姨还特别爱考试。
1985年,梁姨参加了成人教育考试,进入到一所非全日制大专院校读法学专业。
1989年,梁姨通过成人自考,拿到了法律本科学历。
2002年,临近退休的梁姨,报名参加了第一届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原简称“司法考试”)。
人们不理解梁姨为什么要做一个“高龄考生”,梁姨淡淡地说:“法学如浩渺烟海,我一直在学习,却不知道自己究竟掌握了多少,为了检验学习成果,就想着去考场试试。”
“法考”对梁姨来说可不是一件容易事。
首先,题目多,考生往往需要看完题目的下一秒就做出判断。其次,没有重点,法学如海,你以为你已经掌握了许多知识,但是考的总是你没掌握的那一部分。最后,容易钻牛角尖,因为检察院工作原因,面对题目,纵使它再简单,梁姨都会习惯性往更深层次去思考,最后导致偏题。
梁姨第一次考试失败了,这让梁姨有些挫败,也把她的斗志熊熊燃烧起来。
她不断拓宽思路,积累知识,继续参加下一届“法考”,又失败了,但她没有灰心,依然选择继续考。
“每一次失败,都暴露了我的知识短板,我会通过不断学习,把短板补起来。”梁姨说,不要怕失败,失败越多,知识越扎实,底子越牢固。
一年年考试,一年年失败,直到2006年,梁姨终于通过了“法考”,那是她退休后的第二年。
梁姨之所以能够可劲“折腾”,在于她有一双可以自由翱翔的翅膀,超强的执行力是右半边翅膀,而家人的支持和爱则是左半边翅膀。
梁姨的女儿从小受母亲影响,大学选择了法学专业,2006年,女儿毕业时,和母亲一起报名了“法考”,可惜的是,梁姨通过了考试,女儿却没有。
女儿有些灰心地说:“妈妈,你打击到我了。”
梁姨笑呵呵地说:“这样你就会更有动力努力学习了。”
梁姨的一生,坎坷曲折,却激励着女儿永不言弃。女儿第三次考试时,终于通过了。现在,女儿在深圳罗湖检察院工作,两母女虽然不常见面,却总有说不完的话,不过话题永远都是法律案件,谁让两人是法治阵线上的“战友”呢。
开启第二个职业生涯的金牌调解员梁姨
梁姨成为人民调解员是偶然,成为金牌调解员却是必然。
2006年,深圳宝安区新安街道办要成立人民调解委员会,正对外招聘人民调解员。当时,梁姨的老乡正在街道司法所工作,他知道梁姨退休前在检察院工作,又通过了“法考”,具备过硬的法律专业知识,而且口碑很好,就向司法所推荐了她。
当时,梁姨刚退休不久,正愁没地方发挥自己的价值,一看有新工作了,手一挥,就来到深圳。因为履历优秀,司法所没有犹豫便录取了她。
一切过往,皆为序章,从零开始,乘风破浪。
梁姨的新工作和想象有一定出入,梁姨说:“在检察院工作时,都是按法律规定办事,但是人民调解却需要融合法、理、情,更加人性化一点,也更加灵活一些。打个比方,之前是数学题,有明确答案,现在是语文阅读理解题,大致方向不变,言之有理即可。”
梁姨主要负责劳资、租赁、服务合同、供货合同、家庭婚姻等纠纷。疫情防控期间,劳资纠纷,工伤纠纷和租赁纠纷大幅增加。梁姨原本就不小的工作量,陡然增加了很多。
但梁姨很开心,很享受,她用自己的所学帮助了很多人。
疫情防控期间,一个上海的公司,把派驻到深圳宝安工作的工程师解聘了,却没有支付赔偿金,这位工程师如果要申请劳动仲裁的话,就必须去上海,需花费大量时间、精力、金钱、成本很高。于是,他找到了梁姨,梁姨通过远程调解,帮他讨回了赔偿金。
今年一月,一家企业与二手房东签订了两年的租赁合同,并支付押金人民币11万多。合同规定,一月免租,用于租客装修,二月租金五万八,三月六万一。因疫情原因,企业装修完后,一直没有机会开业,但也一直未付房租。三月,企业向二手房东要求解除租赁合同,并退回押金未果后,找到梁姨申请人民调解。
企业认为,自己花了钱装修,因为不可抗力因素,导致无法开业,损失惨重,希望退回押金,并拒付租金。二手房东认为,企业占用了房屋,就应该付房租,而自己需要付房东租金,也损失惨重,拒不同意企业要求。
梁姨劝说双方站在对方立场上考虑,共同让步。最终,二手房东不退押金,为租客免除两月的房租,并向企业支付一万块装修费。双方握手言和,满意而归。
从事人民调解多年,梁姨越来越能够感受到人民调解工作的重要性,它为人民群众提供了一个最低成本,最灵活解决矛盾纠纷的平台,也为司法机关缓解了很大压力,同时,人们通过调解纠纷的亲身经历,提高了法律意识。
梁姨很感激这份工作,让她收获颇多,“我感受到了党的温暖,家人的支持,当事人的感谢,学习到了更多的法律知识,我把活着的每一秒都活出了价值。”
在人民调解这张考卷上,梁姨用专业、耐心、爱心、答出了漂亮的成绩,她不仅成为了远近闻名的金牌调解员,还拥有了“梁姨调解工作室”。
因热爱而享受,因热爱而折腾
很多人说梁姨不懂享受,只知道拼搏,退休后不像其他人一样去旅游,去玩,而是选择继续工作。
梁姨却说:我是享受的,因为调解员是我非常喜欢的岗位,而调解工作对我来说也是乐趣。我非常享受分析问题,解决矛盾,达成和解的过程,就像做题,当你抽丝剥茧,解开一道难题的时候,那种喜悦是控制不住的,特别是题目越难,解开后成就感就越高。很多人还说我,越工作,精神状态越好。
对于爱“折腾”的梁姨来说,第二次退休还是很遥远的事情,她表示只要她有能力胜任这个工作,街道也需要她,她就会一直干下去。
她说:“虽然我年纪越来越大了,但是我会一直做下去,还会比年轻人做得更好。”梁姨的脸上挂着满满的自信。
因为热爱,梁姨花费大量时间精力来工作和学习,与时俱进。虽然,已步入古稀之年,但她跟年轻人一样有活力,一样为司法行政事业发光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