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者助手 网站支持IPv6 繁体版 | 无障碍阅读
首页 > 政务公开 > 专题专栏 > 司法行政风采

林善豪:“勇于挑战”的司法行政人,坚守矛盾化解一线二十六载

时间 : 2023-12-18 15:40:26 来源 : 广东政法,南方+客户端
【字体 :

nEO_IMG_p1-林善豪:“勇于挑战”的司法行政人,坚守矛盾化解一线二十六载 .jpg

58岁的林善豪说,自己是个喜欢挑战的人。挑战越难,他的干事劲头就越足。在今年1月调任现职前,他在阳江市江城区岗列街道司法所所长的岗位坚持了26年。

这种“爱挑战”,在基层一线的工作中充分体现。一触即发的争吵、矛盾,他反复琢磨,寻找突破口,用情、理、法一点点推进,最难时要花上两、三个月针对同一矛盾反反复复调解做工作几十次。

“挑战越大,就意味着这件事对群众来说尤其困扰,这也是我们更应该全力做好的事情。”林善豪说,能够帮助群众解决烦心事、忧心事,是他最大的心愿。

担任司法所所长期间,林善豪成功调处矛盾纠纷1530多宗,涉案金额1320多万元。

“善学习”的司法行政人

“新的东西越来越多学习更为重要了”

“头疼、被动、事倍功半”,近30年的光阴流逝,林善豪却依旧清晰记得刚到司法所时的感受。

1996年,他从街道其他岗位调整到了司法行政一线。面对找上门的群众,小纠纷、大矛盾,此前未从事过涉法行政事务的林善豪内心有疑惑、有紧张,也有焦虑:怎么调解?千思万绪中如何寻找突破口?情、理、法又该如何讲好、讲对?

手忙脚乱的他意识到,理顺思路的第一步,必须是把法律摸透。法律法规千千万,从哪里开始学?林善豪决定,就从身边群众最关心、最需要的内容学起:遗产继承、合同纠纷、损害赔偿、妇女儿童权益保护相关规定……

白天工作琐碎繁杂,他就趁着午休时间翻书;回家想要多学一点,林善豪只好舍弃一些本该陪伴妻儿的时间。

“不够,还不够。”尽管掌握的法律知识和调解方法日渐增多,但林善豪从未觉得“知足”。

这种“不知足”是一线工作的切身感受。社会矛盾的类型随着时代而不断变化。工作数十年,林善豪总还是会遇到“捉襟见肘”的时刻。群众反映上来以往未曾见过的问题,他总会第一时间切换至“海绵状态”,挤出时间,吸收新知识。

nEO_IMG_p2-林善豪:“勇于挑战”的司法行政人,坚守矛盾化解一线二十六载 .jpg

林善豪有一套自己的“学习经”,招式不少。

第一招是从书本、司法判例里找答案。翘起的泛黄书页、归入“默认常用网页”的各级法院网站……无声诉说着他运用这一招的频率。

其他招式则更为“时髦”。年近六十的林善豪常端坐在电脑前,在线上律师一对一解答的系统里反复提问、追问。

这种“请外援”并不止于线上。“出来聊聊呗!你觉得这个问题应该怎么解决?”林善豪的律师朋友常接到他的电话。实际上,这些被求助的律师并非他的唯一之选。“同一件矛盾纠纷案件调解,我要问好几个律师,再综合一下意见才安心。”

“打铁还需自身硬”。耐心、细心之外,林善豪始终觉得坚持学习才是更好地服务群众的前提。“法律条文在修订,时代在不断进步,新的东西越来越多,现在的学习更为重要了。”林善豪说,自己根本停不下来。

化矛盾的“调解员”

“看到矛盾得到解决心里特别爽”

在司法所工作近三十年,林善豪积累了新技能:对于“口干舌燥”的忍受度格外高。不喝水,也能接连不断地跟当事人讲上大半天。

nEO_IMG_p3-林善豪:“勇于挑战”的司法行政人,坚守矛盾化解一线二十六载 .jpg

他最怕看到的、却也是最习以为常的,便是争吵。调解室里的“温度”总是很高。哪怕寒风飕飕,屋里也常火气不小。

去年,林善豪处理了一宗关于土地转移经营的调解案件:申请人要求返还多年前交给对方经营使用的2亩承包地,但遭到被申请人的拒绝。

“是我的东西我就要拿回!”“我什么时候想要拿你的东西了?”眼看着争吵逐步升级,林善豪分别带着两方当事人到屋外,动之以情、晓之以礼,最终达成和解。

这是简单的纠纷,花上不太多时间便能解决。但日常工作中,令人拧眉头的复杂矛盾也不少。

村民程某亮是林善豪的老熟人。20199月,程某亮三兄弟因父母遗产分割争执起来,这已是这家人习以为常的争吵。

“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就不要放弃,只要我们的心到、力到、情到,矛盾还是可以解决的。”林善豪很坚定。

他不断调整调解策略,反复对兄弟几个聊亲情、说法理、陈利弊。经过1个多月前前后后20多次耐心细致的情、理、法疏导,三兄弟终于握手言和。

“看到矛盾能够在基层得以化解,心里很爽。”林善豪将这种看到群众满意的感受总结为“爽快”二字。

他坦言,自己是一个很有挑战欲望、不怕难事,甚至越难的事越喜欢去做的人。事情越难,对于当事人的困扰就越大,自己的责任和使命也就越重。他常说,化解矛盾纠纷如同做瓷器活,需要精雕细琢,除了要有技艺,更需要有心性,要有工匠精神,才能把化解矛盾纠纷做好、做成精品。

担任司法所所长时,各村村民都很熟悉林所长的黑色小摩托。他总是戴顶安全帽,骑着小摩托穿梭在乡间小道。一回、两回、三回……每次,林善豪都带着不同思路来不厌其烦地解决各种问题。长久以来,他得了个“和事豪”的称号。

在家中吃饭时,林善豪也常会匆忙地扒上两口饭,就拿着纸笔、捧起电话,跟当事人一聊就是半小时。起初,家人还会让他“迟些再干”,后来已默默不再劝说,只是静静地为他留菜。

社矫对象的“操心人”

“说几万句话才可能有改变”

林善豪听过不少社矫对象父母对他的艳羡:“他总是在家里提起你:林所说了这个,林所提到那个。其实很多都是我们也讲过的内容。”

大学生黄山(化名)的父母就是一个例子。高考后的暑假,黄山误入歧途犯错,被判缓刑。性格内向的他在家中、在学校常常一言不发。林善豪总是走近他,不厌其烦地说上很多内容。生活习惯、运动锻炼、交友活动……他一点一滴叮嘱安排。

从一开始的不被信任到后来总是出现在黄山家庭的“林所长”,在林善豪看来,这主要是因为自己的真诚。

“那时候,我不仅是司法所所长,也是社矫对象的可靠长辈、投缘朋友。”他说,这个工作不是一两天、三五句话就能够有成效、有突破的,有可能说上几万句话,才有一丝丝贴近、走进,乃至深入。

nEO_IMG_p4-林善豪:“勇于挑战”的司法行政人,坚守矛盾化解一线二十六载 .jpg

林善豪认为,关键在于“了解个体需求”,精准施策。为社矫对象建档时,他总是细细观察每个对象的性格特征,并且及时更新、记录。

学习劳动技能,找到一份工作,是社矫对象融入社会最重要的一步。林善豪总是骑着他的摩托车,来回穿梭于各个社矫对象的家中:有没有就业意向?有什么问题?

为更好地了解情况,他还曾到社矫对象就业的企业,详细询问对方在企业工作的情况,“多走几步,深入了解,才能看得更清楚一些,心就贴得更近一些。”

在社矫对象阿光(化名)眼中,林善豪是照进他生活的“阳光”。 

得知阿光需要进行脾切除手术,家庭经济状况又很差,林善豪主动帮他申请困难救助,并发动身边的朋友为他筹款治病;后来,阿光因身份关系问题无法办理身份证而不能办理医保、找不到工作时,林善豪又多次找派出所、公安局、监狱,协助他办好身份证又找到工作后,阿光显得特别的阳光有朝气,笑容也多了不少。

这些年来,林善豪为8名重病或家庭经济困难矫正对象申请困难救助、捐款帮扶和慰问,为社区矫正对象办理解决事项100多件。担任司法所所长期间,他所在辖区刑释解矫人员衔接帮教率达100%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