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上议事、咸水歌叙事、老渔民管事、渔委会平事……近年来,海陵试验区积极探索“疍家矛盾疍家调”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将疍家传统文化与人民调解工作深度融合,实现矛盾纠纷“小事不下船,大事不出港”。
2019年至2023年,海陵试验区化解涉渔民渔业矛盾纠纷375宗,解答渔民法律咨询近3100人次,矛盾纠纷涉及金额约2200万元,调解成功率约98%。
船上事船上解,守护“海上平安”
疍家人被称为“水上居民”,他们以舟楫为宅,捕鱼为生,与海为伴。海陵岛地处粤西南沿海地区,气候条件优越,海产资源丰富,自古以来就是疍家渔民的聚居地。闸坡国家级中心渔港常年停泊大小船只1500多艘,船上居住了数万名疍家人。
为突破离岛纠纷调解时空限制,海陵试验区组织海警、渔政、司法行政等部门和渔委会成立海上联调室,使调解服务“登上”渔船,打造新时代“海上枫桥”模式。通过调解服务前移,及时排查、调处、化解海上矛盾纠纷,消除各类事件隐患,实现海上纠纷快速调处不上岸,进一步守护“海上平安”。
2023年8月,两艘渔船因进港停泊发生轻微碰撞受损,船上双方产生纠纷,甚至开始动手。接到报案后,海上联调室立即安排工作人员登上渔船,对双方进行调解。最终,双方互不追究对方责任,各自承担损失。
执法人员调解群众纠纷。林伟坤 摄
“时值休渔期间,回来的船只很多,海上矛盾纠纷时有发生。哪艘船有纠纷,我们就登上哪艘船调解。通过海上联调室,真正实现小事不下船,大事不出港。”海上联调室工作人员表示。自海上联调室成立以来,工作人员累计开展登船调解70次,教育宣传200余次。
用咸水歌“说教”,化解恩怨息纠纷
常年漂泊海上,疍家人创作出独特的疍家曲调“咸水歌”,蕴含着当地疍家人所特有的生活方式、精神价值以及文化意识。海陵试验区通过聘任懂疍家咸水歌的调解员,紧扣疍家人喜欢用咸水歌抒情、解困、化怨、促和等风俗习惯,用咸水歌的方式“说教”双方当事人,唤起当事人的疍家记忆,从而化解恩怨。
2022年底,一对疍家夫妇因生活琐事来到闸坡镇司法所闹离婚,要求司法所工作人员帮忙起草离婚协议。接到申请后,司法所邀请了解疍家婚俗的调解员主持调解。调解员询问后获悉,这对疍家夫妇长期生活在海上,各方面条件都极其艰苦,双方经常为“柴米油盐酱醋”的事情吵架,一时气上心头,就想要办理离婚。
“爷娘生温有拱大,生是女命在世间。怎得生温是男命,同哥共弟在家堂……”调解员现场演唱了疍家婚嫁哭嫁歌,劝说了两人,随后采用背对背的方法与两人谈话,加强对双方的引导。就这样,夫妻两人情绪逐渐稳定,理解了各自的困难和不易,双方关系又和好如初。
海上普法课堂深受群众欢迎。林伟坤 摄
此外,每年南海开渔节期间,海陵试验区普法办、司法局组织渔民代表,在咸水歌融入道理和法理,用说得明、听得懂的方式向渔民传授法治文化知识,积极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普法名片,让法治声音唱响渔港,传进渔家万户。
发挥调解团作用,有纠纷找老渔民
在闸坡镇疍家风俗里,老渔民也叫“老艄公”,是疍家人对长者的尊称。在海上联调队伍中,就有几位威望高的老渔民组成的调解团。他们懂得外来渔民的家乡话,从事渔业工作时间长,帮助联调队化解了大量矛盾纠纷。
2023年7月,闸坡镇渔民余某受船主陈某雇佣,在出海捕鱼过程中不慎意外受伤,左手多只手指被机器夹断。陈某认为是余某操作不当导致受伤,且未与其签订劳动合同,只愿支付少量补偿。余某则认为自己在陈某船上意外受伤,对其今后生活和出海作业造成较大影响,理应获得更多赔偿。
闸坡镇司法所受理该案后,为避免矛盾升级,邀请了从事30多年渔业工作的老渔民老杨一起调解该案。老杨从渔业行规、作业习惯、妈祖庇佑等角度搭建起双方沟通的桥梁,最终使矛盾双方达成一致协议,船主陈某同意一次性赔偿余某15万元。如今,有纠纷找老渔民,已成为生活在渔港码头的疍家人共识。
为进一步满足渔民法律服务需求,海陵试验区司法局与闸坡镇渔民委员会联合成立了闸坡渔委会人民调解委员会,设置公共法律服务室。通过邀请村(居)法律顾问定期坐班服务、开展送法上渔船、法治讲座、参与渔业纠纷调解等,为当地渔民提供法律服务。
工作人员及时解决群众问题。林伟坤 摄
“我们告诉渔民,有法律问题就找渔委会,可以调解纠纷,也可以咨询法律问题。”闸坡镇渔委会负责人梁月红表示,目前,渔民足不出户就能享受便捷的公共法律服务,有效提升海上社会治理水平和预防各类社会风险能力。